外媒对“中国富二代”的印象是否太过偏颇了?

2015年07月14日 09:37   来源:中国江苏网   尉鹏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对中国“富二代”的一些列描述,其中一段说道:“许多“富二代”都不怕警察。他们相信花点钱,或有父亲出面就能摆平一切。一些企业家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希望子承父业。但许多“富二代”只喜欢花花公子式的生活,没有雄心,喜欢西方生活方式,依赖父辈的信用卡。”(7月13日人民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让一小撮人拥有了巨额的私人财产,他们的孩子也由于坐拥财富而被人戏谑的称为“富二代”。自从这个词横空出世后,“富二代”就总是和负面消息挂钩,打人、飙车、吸毒、泡吧,每一项消费都挥金如土,任性的让人瞠目结舌,公众也因此对“富二代”充满了偏见。

  人们似乎更关注负面新闻,而网络媒体也以此为赚人眼球的“亮点”纷纷深挖“富二代”的小道消息、广而告之以增加新闻的曝光率,于是人们渐渐地把夸大的极端当成了普遍状况,弱化了真实的效应,导致很多大众不会理性的看待问题,形成一种“破窗效应”,偏执的认为“富二代”就是这样,从以前的纨绔子弟放荡不羁到今天的“富二代”玩世不恭。

  如果因此就对中国的“富二代”下了纸醉迷金、一无是处的定义,未免有些太草率了。生活中自然有穷奢极侈的“富二代”,但还有很多不甘心做“富二代”的“创二代”,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做起,在熟悉企业的环境并得到充分的历练后正式接班,甚至有很多“富二代”另辟蹊径,在父母没有涉猎的行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如果说中国的“富二代”都是坐享其成的“败家子”,是否对忙于学习、努力拼命工作的“富二代”不太公正呢?

  外媒有这样的报道不足为奇,因为我们自己对于“富二代”的情绪中也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人为的将“富二代”妖魔化。虽然有些“富二代”恶行慢慢,但媒体也应该对此事负有一定的责任,对于新闻的关注是否太过于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失去了新闻真实有意义的立场呢?

  大众媒体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我们无法决定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但只要认真塑造自己的国民群体,自然不会有外人以偏概全的评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