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城乡结合部”这个说法很不喜欢。“城乡结合部”一般不是指郊外的田园风光,而是指城郊的那些“城中村”或者“城边村”,多由原来的乡村宅基地组成。它们还没有被彻底整合进入市政管理,保留大量乡民自己盖起来的简易楼房,交通相对方便,用比较低的价格出租给低收入房客,后者又以没有本地户口的打工者居多。
官员和学者谈论这个问题时日久矣,觉得是个老大难问题。我纳闷有谁真的会到那里微服私访,或者到那里住上几天,和房主和房客们推心置腹地聊一聊,切身体会一下那里的拥挤和肮脏。梁实秋当年写过他童年吃烧饼油条的故事,也写到做烧饼的豆浆店在露天摆放案板油锅,“满地油渍污泥,阴沟里老鼠横行”,炸油条的人上身只穿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嘴里还叼着一根纸烟”。这大致也是现在各地城中村的景象吧。
城乡结合部就一定不能是美丽和干净整齐的吗?在道理上,和城市中心繁华地带相比,“城中村”没有理由一定要脏乱差。那里可以简陋,可以拥挤,可以没有星巴克,但是一定要污水横流、布满火灾隐患、一切基本的市政法规都缺失或者不执行吗?
这还是和我们大家心里的一些潜意识有关系。首先就是那个“拆”字。某一块城乡结合部到了生命的末期,沿街的墙上一定会刷上“拆”这个字。在刷上“拆”字前后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也就是在一座“城中村”被开发成标准的商业区和民居之前,此地很少会有细致入微的整顿和管理,更不可能成为城市卫生和管理的模范,因为居民和有关部门都在等待拆迁和开发,觉得乱一点没有关系。
大家心里的第二个字是“拖”,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凑合”。城乡结合部的当地民众自己建房出租,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有民众自己的经济利益,有市场需求,也解决很多低收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在拖延和等待拆迁中凑合,让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状况长期延续,使之成为都市景观的“瘌痢头”,既不尊重当地低收入的房客,也没有正视出租房屋者眼前的利益诉求。
“城中村”是一个汇聚五湖四海文化的地方,在里面可以听到南北方言,见到各种不同的生活习俗,也有往往做得不太考究的各地美食。我们应该让这里南来北往的男女老少有一个勤俭、舒适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这样的表述背后,有关部门往往在施行懒政,当地居民自己常常在展示不讲究生活品质的态度。那些地方本来可以是一个文化丰富、物价低廉并让人感到温馨的平民天地。“穷讲究”一般被当作是贬义词。其实,收入不高的平民,譬如“城中村”的房客,也有追求美好洁净生活的权利。“穷讲究”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权利。
(摘编自7月5日《北京青年报》,原题为《“穷讲究”也是一种美德》)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