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藏身闹市暴露乱作为顽疾

2014年10月14日 07:23   来源:法制日报   胡印斌

  这种人为的遮蔽背后,是民生维艰,以及城市的畸形繁荣。公众可能只看到耗费巨资兴建的粮仓型博物馆之类地标建筑,类似城中村这样的问题,则被刻意隐去了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近日在太原市调研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太原先后有三任市委书记,连续三任市公安局长出问题,这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是罕见的。他指出,在离太原市主要大街、繁华地段不到100米就是城中村,这里可以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环境卫生差到什么程度?有的地方连下脚都下不去(10月13日山西新闻网)。

  一个省会城市,居然有三任市委书记、三任市公安局长出问题,太原市的吏治问题确属罕见。那么,这种罕见体现在哪里?不在问题官员的数量多寡,也不在问题官员的级别高低,而是在于由此导致这一行政区域发展的诸多问题,乃至民众福祉的极大损耗。而这些,都可以从这个城市的城中村找到答案。

  可以说,太原市大大小小的城中村,就是当地官员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典型例证。解剖这样一只麻雀,或可破解当地官场的诸多秘密。

  先说不作为。王儒林在讲话中谈到,这些年来,尽管太原市城市面貌发展变化很大,但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也不少。太原市自2003年启动城中村改造以来,11年来只完成3个村整村改造,仅占应改造总数的1.7%,到现在还有170个城中村没有改造。这些村子与繁华可能只有一街之隔,但却依然沿用着落后的基础设施,不仅居民的幸福指数很低,也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

  若非王儒林书记现场调研,据实披露,太原市城中村的真实面目想必还要继续遮掩下去,很难为一般社会公众知悉。事实上,一直以来,当地官方媒体在涉及到城中村报道时,也多是溢美之词,很少涉及到现存的问题。这种人为的遮蔽背后,是民生维艰,以及城市的畸形繁荣。公众可能只看到耗费巨资兴建的粮仓型博物馆之类地标建筑,类似城中村这样的问题,则被刻意隐去了。

  还有为官乱为的问题。王儒林在调研中发现,一个仅有500户村民的城中村,有账面上开支的人数就达到278人,其中打扫卫生的就有79人,而现状是,这个村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还有村务开支的严重倒挂,全村年收入710.6万元,支出1968.2万元。不足部分,则由卖地收入补差。

  目前尚无调查表明,这个城中村是否存在贪腐行为,但可以确定的是,其治理存在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村庄本身有问题,连带着,很有可能会牵出一条隐秘的利益链条。很多时候,基层的沦陷并不是单独、孤立的事件,而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这个城中村入手,或可摸排出很多滥权乃至贪腐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早就存在,据披露,太原市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高达94.22万人,占市区人口的33.1%;今年1至9月份,发生在城中村的刑事案件7700多起,占全市刑事案件的31%,受理治安案件54707起,占全市案件的55%。可见,三成居民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之中,地方官员不可能不知道、看不见,之所以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过是刻意回避而已。

  这也表明,当地一些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放弃了职守,并没有真正将民众的冷暖、福祉作为执政根本,甚至滥用权力,违法违纪。长此以往,前赴后继出问题、被查处,也是一种必然,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在高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太原市也不例外,不可否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确实给民众带来便利,但是,必须警惕那种高速低质的城镇化,更要避免那种以剥夺民众幸福为代价的恶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层面可能是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一个因素,但根源还在于官员有没有责任意识,权力运行是不是得到了制约与监督,地方的政治生态有没有得到净化,等等。

  也就是说,任何发展的根本都在于政治清明、吏治清廉,不然,权力一旦不作为、乱作为,只能滋生城中村这样被遗忘的角落。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