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学生“被报考”公务员事件

2015年06月05日 07:34   来源:红网   高创

  近日,甘肃天水师范学院的小杜想上网报考公务员时,竟然发现自己已经被他人报了名。这个消息在其班级里炸了锅,随后班里35名同学里,有28人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找回报名序号后发现,信息被盗的28人中,有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个单位——“徽县财政局”。随后,学生们向派出所报案处理。(6月4日《北京晨报》)

  盗用他人信息报考公务员,指向性很明确,抬高报名人数,造成岗位“过热”假象,用数据吓退潜在竞争者,手法可谓卑劣。梳理整个事件,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学生信息是如何泄露并被不法者利用,二是公布报考人数等惠及考生的便利举措成了投机钻营的空子,如何疏堵需要深思。

  其实,回答上述问题并不难。一者,按照学生说法“学生有一个微信群,为了方便核对,他们曾将个人信息在群里发布过。”如果盗窃者实为内贼,伤害的不只是同窗之情,更是人之互信。当然,高校成为信息安全泄漏重灾区的事实客观上为不法者提供了牟利的便利。《经济参考报》曾报道,自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的12个月间,补天平台上显示的有效高校网站漏洞多达3495个,涉及高校网站1088个。统计结果显示,网站存在严重漏洞的高校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级学府。除了一些技术漏洞,诸如高校团员推优表格、表彰材料,毫无保留地将学生信息挂在高校网站上,可以说是一种无意且“主动”的暴露。

  二者,公务员招考部门在落实便民举措的同时,需要及时打上技术补丁,封堵不法者钻空子的漏洞。就公务员报考系统而言,招考单位信息审核的基础目前仅仅停留在报考人员“主动”提供的数据层面,针对套用别人信息或是直接使用假信息报考的行为,招考单位只能“就事论事”,“打假”能力和技术不足。

  平心而论,在如今公务员报考依旧未“冷却”下来的前提下,不管是盗窃他人信息报考,还是投机取巧钻空子,仍是奔着公务员岗位而去。换个角度看,事件本身透露的几个事实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挖空心思走歪门斜道,期冀通过报考人数虚高的假象蒙蔽对手,理应受到严惩,但也恰恰是这样下三滥的手段反证公考的公正和透明。试想,倘若招考岗位成为所谓的“萝卜坑”,这样的数字游戏显然是太阳底下点灯——多余。岗位透明、招考条件明确,在严肃的公考环境下,不公的触角伸进公务员考试显然难上加难。正因如此,旁门左道地在公考外围盗信息、造数字才会成为一些不守规矩考生独辟的蹊径。

  其次,主管部门及时纠偏,拂去公考上的尘埃。甘肃省考试管理部门及时发布《紧急通知》,纠正处理问题,建议考生报案。既是考试,就必须为考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将图谋不轨者清扫出去。公务员考试,不该夹带一丝尘埃,即便“白璧微瑕”,也会大大降低公考的公正性。考试管理部门的回应处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守护公考的纯净与无瑕。

  理性看待学生“被报考”公务员事件,我们既要正视暴露出的信息和考试管理中的漏洞,更要看见事件前后既有的公平环境和主动作为。审视问题、发现不足、加勉改之,良性循环才能不断促进秩序的稳健和公平。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对主管部门而言,及时补好政策漏洞,诸如信息共享、报考系统加入电子认证等举措,不失为新思路。当然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从民众参与到部门协作,联动机制下不法者才难有藏身之地。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