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盗“名”报考(图)

2015年06月04日 09:32   来源:西安晚报   刘建国

图/朱慧卿

  5月17日,天水师范学院的小杜想通过网上招考报名系统报考2015年度甘肃省公务员,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被他人报了名。而这并不是个例,小杜的同学中有28人信息被盗,有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个单位“徽县财政局”。(6月3日新华网)

  考生个人信息被“顶包”,他人代替自己选择了报考岗位,确实令人感到恼火。诚然,通过现场报考的方式,考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但在该事件中,却凸显出了当前公务员考录程序存在一定的瑕疵。

  为何他人会冒充其他考生,集中报考某一个部门岗位呢?其实,原因就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岗位报名人数,给报考该岗位的考生一种假象。那么,当其他有意向选择该岗位的考生看到较多的报考人数后,就会让他们望而却步,错误地认为竞争异常激烈。由此,冒用他人信息报考的考生,则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而使自己面临较小的竞争压力。

  毋庸置疑,这种盗“名”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从这个方面来看,虽然公安机关还没有侦破案件,但是从报考该岗位的所有考生中进行筛查,真相自然会水落石出。不过,在公务员考录过程中,报名程序明显存在漏洞,若不能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恐怕类似的情形还将出现。

  应该说,对于类似的事件,相关部门的介入,必然会让盗用信息行为受到惩罚。但是,该事件背后,却留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尤其是,当前的公务员报考系统,在技术识别方面存在短板和劣势,无疑为“顶包”行为提供了便利。基于此,作为公务员招考部门来说,就应该在技术上进行完善和升级,拓宽考生信息审核渠道,摒弃身份证依赖模式。同时,招考部门应该强化与考生的沟通交流,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确认考生的报考内容,从而使虚报行为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