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醉翁亭记》之外,滁州琅琊山还有一“镇山之宝”—一株千年古梅。相关历史记载,这株古梅系欧阳修亲手所植。琅琊山景区对这株古梅倍加呵护。然而,5月29日,一群游客来到景区古梅树下,伸手将梅树枝桠生生掰断。事情发生后,景区向警方报案,滁州林业公安已介入调查,目前肇事者仍在追查之中。(6月3日《安徽商报》)
无论你以多么醒目的方式提醒游客不要攀爬踩踏,也总有人肆无忌惮地踩踏攀爬;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方式警示不要在文物上乱写乱划,也总有人把丑得要死的名字用各种工具刻到文物上去;无论前车之鉴多么深刻,无论前面的人受的惩罚多么严重,也总有人在前赴后继地继续做这些让人痛恨的举动——总之,用一个词概括便是“手贱”。
我们不得不承认,游客与游客是不同的。表面上来看,不同的是各自表现出来的素质,而在实际上,不同的是各自的价值观。在文明游览的游客眼中,最开心的是我来了、我欣赏了,我走后一切依旧,别人仍然可以来、可以欣赏,自己将来也仍然可以来、可以欣赏,他们与景物、文物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保持着一份敬畏。但在不文明的游客看来,最开心的却是我来了、我带走了、我留下了。带走的是什么?可以是摘下来的一朵花,可以是拆下来的一段枝,甚至是文物上敲下来的一部分。留下的是什么?可能是垃圾,可能是乱刻乱划的痕迹,也可能是对景物和文物永久的伤害。
这是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问题,在文明游客看来,不文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可理喻,但在不文明游客看来,文明游客的文明行为可能也是同样不可理喻的——花了钱千里迢迢来了,能刻个“到此一游”为什么不刻?能拆点、敲点、拿点为什么不拿?谁不刻谁是傻子!谁不拿谁是傻子!
思想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做一名文明游客的宣传教育进行了这么多年,不文明游客仍然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单纯的宣传教育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宣传教育只能警醒那些原本就有一定素养,却因认识或习惯问题而对一些行为的文明与否不敏感的人,或者说,宣传教育激活了这部分人的文明意识,而不是在他们头脑中建立了文明意识。
既然单纯的宣传教育起不到作用,消除这些不文明现象或减少这些不文明行为的最好的途径便是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已经启动并发挥威慑作用的游客“黑名单”制度,比如更严厉的执法力度和法律惩罚。一朝被蛇咬,才会十年怕井绳。严厉的法律法规就是那条对文明进行规范的“蛇”,只有“蛇”足够厉害,才能挡住那些“手贱”者,让他们的手对景物、文明保持一份被迫的尊重,会让景物、文物免受伤害。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