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便民车”行驶在“最后一公里”

2015年06月02日 10:21   来源:广州日报   连海平

  作为“地铁一族”,我晚上下班从地铁口出来,时不时会遭遇“摩的”揽客。“禁止外地摩托车驶入”和奉劝别坐“五类车”的标语随处可见,交警也经常清查,可是前来“觅食”的外地“摩的”总是“野火烧不尽”。转念一想,要是乘客晚上十一点多出地铁站,公交车收车了,的士又不容易打到,不打“摩的”怎么办?正是因为出行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让“五类车”有了铲之不尽的土壤。

  除了公交接驳,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关注:城中村、城市周边农村交通。一些所谓的“村”,非但面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可以比,人口甚至比许多地方的一个乡镇还要多(如新市街棠涌村的常住人口就超过8万人),有入村公交还好些,没有的话也存在“行路难”问题,遇上急事要出村进城也不容易。因此,城市公交与城中村、周边农村接驳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今年白云区将新市街棠涌村作为“社区便民服务车”首个试点单位,率先开通两条便民车线路试运行。扬手即停、上车一元、司机统一管理……试行一个月以来,便民服务车赢得了良好口碑,逐渐通过“良币驱逐劣币”的方式赶走了盘踞多时的“五类车”。由“五类车”所引发的车资纠纷、交通事故类纠纷、甚至打架斗殴之类的警情大幅下降。搭乘非法营运车辆最令街坊害怕的就是安全问题,一些司机在车流中见缝插针、左右穿插,在路中间人行道上违禁掉头、闯红灯逆向行车等等,根本不考虑乘客的安全与感受。“社区便民服务车”统一管理,由本村人驾驶,知根知底,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且“一蚊鸡”任坐,比“五类车”便宜得多,有此等好事,谁还冒险光顾那些“五类车”?

  “社区便民服务车”不但便民,还为解决“五类车”提供了可能,比起过往一味的“堵”, “疏”显得更加合理、有效、受欢迎。要说有所期待,就是希望棠涌村的“社区便民服务车”路径可拷贝、放大,将车子开进更多的村子,服务更多村民。据白云区方面介绍,下一步将在云城街萧岗村、同德街横滘村、嘉禾街黄边村等村社统筹开展“社区便民服务车”相关工作。每个区都可以进行尝试。

  此外,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考虑从村社向城市铺开,在特殊时段(如公交收车之后),进入公交车站、地铁口等地点运营,助力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当然,问题还是有的,与“大公交”不同,“微公交”是一个新生事物,成长过程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投资、营运到管理,都要做好规划,方能避免“一阵风”现象。

  如果说主干道和各类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那么市民出行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就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如果“毛细血管”血流缓慢,就算“大动脉”流速很快,也会影响城市躯体的健康,影响市民出行体验。在大力疏浚“大动脉”的同时,城市管理者还要在“毛细血管”上花点心思,考虑如何才能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以鼓励更多市民搭乘公交出行,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