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萧红》《黄金时代》的上映,萧红被一度推至舆论风口,并招致少数人无端的羞辱、谩骂。萧红的人生苦难,成了今天一些人消费的对象。
日前,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的“《萧红与生命中的他们》新书座谈会”上,鲁迅文学院第26届中青年研讨班学员对当下的文化消费主义倾向提出质疑;并且呼吁:生活在祥和平静的当下,作家更应写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批评文章。
萧红(1911~194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且至今影响巨大的作家,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22日,萧红客逝香港,年仅31岁。其后,她的人生经历一再被叙述;据统计,海内外出版她的传记60余种,影视作品多部。人们对其私生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她的作品。然而,从文字到影像,人们对萧红生平一次次的叙述,却始终聚焦于她跟几个男人的故事。在萧红生平许多真相被遮蔽的同时,大量谬误流传。
据介绍,《萧红与生命中的他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叶君教授,不满于文化界某些人消费萧红苦难的倾向,从学理层面还原萧红的悲情一生,条分缕析、言必有据。萧红与家族、萧红与萧军、萧红与鲁迅、萧红与端木蕻良四部分成为该书的主要构成。
座谈会上,鲁院中青年学者表示,详细而深入地了解萧红生平及其创作思想,澄清讹误、解开谜案、触摸心灵,坚决抵制当下文化消费主义的倾向是一个作家的责任——生活在远离战乱的当下,更应该珍视自己手中的笔。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