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高考录取"三好学生"加分

2015年05月15日 09:50   来源:东方网   陈祖灏

  继教育部去年年底发布政策对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瘦身后,上海的加分项目调整方案于5月13日尘埃落定——市教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15年1月1日以后评上的市及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以下简称三好学生)在高考录取中一律不加分。对于2015年1月1日之前评上的三好学生,无论市、区级,一律只加5分。(5月14日《东方网》)

  上海市今年在高考录取中,取消对今年起评上“三好学生”的加分,并对年前评上的一律只加5分。这种高考新政在全国并非先例。近几年,省外其他城市对此有褒有贬。笔者认为:对“三好学生”的考生可以不加分,但可获得在同等分数条件下的优先录取资格。同时,不能因此停止对“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应该“返璞归真”。

  “三好学生”存在了这么多年,自有一定的道理。“三好学生”本来并没有问题,其目的就是选出优秀学生,给其他同学做榜样,这样有效的激励方法怎能轻易放弃?中学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因此他们需要“偶像”,特别是来自于自己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楷模,“三好学生”正有这样的标杆与榜样作用。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近年来“三好学生”的称号无形之中带上了浓郁的功利色彩,并且成为高考加分的““利器”。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主要由各地区制定规则进行。由于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这种评选工作中的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有的家长为给子女“弄”个三好学生桂冠,甚至不惜采取行贿等手段。

  在社会多元化、个性化并举的时代,“三好学生”的存废之争深处,折射的是社会对于学生评价机制新的呼唤。应该看到,“三好学生”有其合理之处,理当作为一种传统继续保持,当然,对于广受诟病的“升学加分”甚至背后滋生的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则应果断地“叫停”。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切莫陷入极端主义泥沼。

  一种合理的评价机制,必然要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像并非每一位学生都要成为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社会需要不同人才,多样化的理想、充满个性的个人发展路径,都应该得到尊重与鼓励。时代赋予“三好学生”的最新意义,应当是通过评选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发展自己的专长与兴趣,顺应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潮流。

  笔者认为:在当前各项深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因为它对上涉及到高校人才的选拔,对下它是基础教育的导向。因此,如何解决高考的改革,这是我们非常重视和谨慎的一件事情,因为它确确实实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个孩子的前途。因此希望上海高考新政能在实施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充实凋整完善提升。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