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水十条”关键看效果

2015年05月05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鲍晓倩

  提出清晰而具体的改善目标,“水十条”令人印象深刻。

  什么是改善?改善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让百姓感受得到。“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等要求。

  “水十条”不再停留在减排量、排放标准等旧手段上,而直接将河流等水体的改善程度作为考核标准,标志着以环境质量和环境效果为核心的环保时代已经到来。

  这是我国当前环保工作新思路的体现:目标导向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也是要以看得见的成效回应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关切的体现,国家对水污染的宣战也因此更显决绝和果断。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每个普通人。

  “到2020年,实现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度减少;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2050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水十条”首次对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重大历史节点进行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具体描绘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推进水环境治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这样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正是试图破解与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困境”、“水烦恼”。你生活的城市是否就有脏臭不堪的水渠?你每天打开水龙头喝的水安全吗?令你魂牵梦绕的那条家乡小河还好吗?

  “水十条”提出了取缔“十小”企业,整治“十大”行业、治理工业集聚区污染、“红黄牌”管理超标企业、环境质量不达标区域限批等238项强有力的硬措施。不仅明确了每项行动的责任主体,还首次点名公布部门职责清单。这,正是用严厉的举措回应民生期待。

  对民生期待的强有力回应背后,需要强有力的落实来支撑。落实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生命。严格环境执法、严苛问责追责,才能让纸面上的硬措施、硬任务落地生根。治水,责任与权力捆绑,治水不力,必将追责。

  民生期待,是“水十条”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如果说“水十条”有检验的金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是“疗效”,能否给我国的水生态环境带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积极变化。

  我们期待有关水的那些改变尽快到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鲍晓倩)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