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性别错位”既要宽容更要引导

2015年04月13日 07:24   来源:红网   徐甫祥

  “现在有些孩子,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这类话语经常出现在老师或家长口中。是长辈们太古板,还是同龄人也这样认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需不需要纠正?应该如何正确看待?(4月11日《半月谈》)

  在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观念中,男孩阳刚,女孩贤淑,似乎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性别标准。一个被视为“假小子”的女孩,或过于女性化的男孩,都有可能被看作是“男不男、女不女”的性别错位。个别偏离性别角色过于明显的孩子,甚至被视作“异类”,时不时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

  其实,即使在古代的文学典籍里,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譬如,大观园里的贾宝玉,水浒传里的孙二娘。当然,现代这样的例子愈来愈多,一方面有时代变迁的影子,多元化格局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主体。同时,也反衬了现代社会的宽容度愈来愈高,赋予孩子们个性发展的空间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宽松。当然,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的缺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于当今一些中小学生中呈现的这种所谓性别错位的现象,笔者的看法是,一要理解,二要宽容,三要引导。

  所谓理解,即指对这类现象总体上应该予以认同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当今社会的发展,无疑赋予个性发展以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愈加鲜明的多元化特征。在这种大背景下,孩子们呈现的性别角色不再那么整齐划一,而呈多姿多彩之状,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走向。同时,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将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人们的性别角色。适应立足社会的需要,男性需要变得细腻一些,委婉一些,以达到与他人更好的交往与沟通。某些志在创业的女性具备一些阳刚之气,亦有助于在社会摸爬滚打,成就一番事业。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宽容。宽容看待和对待他人,既是一种闪光的品质,更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何况,时代进步了,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及标准也应与时俱进。譬如,一个如“假小子”般的女孩子,相比那些怯懦胆小的女生,无论是身心健康度,还是既开朗又独立的性格养成上,往往优势明显,在今后融入社会与人交往及把握成才机遇方面显然更胜一筹。而那些像女孩子的男孩,也会因为细心、愿意倾听等优点,更容易结交包括异性在内的朋友,从而有助于拓宽自身的社交渠道及成长空间。

  即使对少数性别角色反差较大的孩子,亦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在性别教育上做到循循善诱,适时引导,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应当会水到渠成。相反,过多地干预或一味地指责,反而会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当然,并非说对所有的性别错位都可以听之任之,其中不乏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缺陷因子”。譬如,过分刁蛮任性、遇事就大吵大闹、咄咄逼人的任性女孩,显然不属于健康向上的性格。而过于腼腆扭捏、大小事都要父母拿主意、俗称长不大的“小”男孩,亦会增加今后融入社会的难度。至于那些野性十足、混迹于社会闲杂人群乃至染上不良嗜好的女孩子,则已经逾越了道德底线,不是简单的性别错位所能定位的了。

  超出限度的性别错位,成因是多方面的:无视“男女有别”的教育理念在男女分类教育上的同一化,赋予孩子们太过同一性的成长环境,使无论男女孩子均缺乏性别角色定位的培养教育,造成孩子们性别角色体验上的先天不足;当今新媒体通过“选秀”等方式对诸如“人妖”、“伪娘”、“女汉子”等“新新人类”的过度宣传,使之成为不少男女生争相效仿的“偶像”;而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宽松开放,则成为助推“女汉子”及“娘娘腔”产生的土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双独”家庭对孩子们的过度溺爱,也是形成女孩子过度放纵而男孩子过分依赖性格的重要因素。

  修正性别角色上的错位现象,除了针对上述原因对症下药外,还需要家庭和学校充分重视孩子们的性别角色教育。笔者认为,“阳光”和“温柔”分别作为男女孩子性别角色的基本定位,还是不应该轻易否定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以各自不同的底蕴构成五彩缤纷的、互补的人性之美,这才是大自然美的真谛。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们又正处于喜欢模仿的年龄,家庭及学校不妨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值得效仿的古今人物典型,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世界是多面体组成的,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往往也是呈多元化的。对于正在或即将步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来说,出现一些性别上的错位现象不足为奇,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应该是理解、宽容及适时的循循善诱,让孩子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放飞他们美丽的人生。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