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办过一次奥运会,不能说“够了”

2015年03月23日 10:07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国际奥委会评估团3月22日至29日在华考察,这是7月31日该委员会决定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前最后一次派考察团来中国。北京联合张家口于去年7月正式成为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申办城市,这一次它们的唯一竞争对手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

  北京在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再次申办冬奥会,展现了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密切交流的清晰姿态。中国的国家实力越来越强,政治结构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但中国不是个和世界疏离的大国,中国对与世界各个层面的互动及融合抱以很积极的态度。

  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是1993年,8年后的2001年再次申办获得成功。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以往围绕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及主办,西方舆论曾出现过不少微词,那样的局面今后大概很难再现。与二十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7年前相比,中国同西方的相互了解还是多了很多,对外交流的方式和结果也有了更多确定性。

  回头看,2008年奥运会既进一步刺激了中国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的持续对外开放。那次奥运会还增加了中国全社会的见识,锻炼了我们对因与世界频繁打交道各种麻烦纷至沓来的承受力。2008年是中国重要的“成年礼”。

  今天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我们的心态可谓自信而从容,外部看这件事情,也大多把它当做一次普通的申奥。西方以偏执的政治方式对待中国举行大型国际活动,我们则对此很生气,这样的较劲似乎在逐渐淡化。这个进程告诉我们,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推动这种变化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就放弃尝试和坚持。

  再看国内,互联网舆论场上对申办冬奥会有一些非议,但这不代表中国社会对举办奥运会的态度变消极了。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按照抽样调查的专业方式所获数据显示,中国民间对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高度支持,网上的不同声音更多是中国舆论多元化的体现。中国现在随时都有舆论积极分子活跃在网上,他们喜欢“代表社会”,也喜欢与社会主流唱反调,用他们的个性化感受抓取注意力。正常社会大概都这样。

  如果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成功,中国未来一些年的对外开放将得到新推力,这个崛起大国也会受到“国际规则”及各种外部元素的更多约束。无论是牵头创办亚投行,还是申办冬奥会,这既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动行动,也是这个国家“与世界交融”的自我鞭策和加码。中国的这种出牌原则对自己、对世界都是好事。

  中国带着这么大的体量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要世界的熟悉和接受,也需要我们自己尽可能准确的认识力和把控力。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奥会,还有APEC、G20,不能说“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更多大的契机,触及更多领域,开掘新的深度。

  到2022年之前,正是华北解决雾霾等污染的关键时期。一旦2022年冬奥会选定这里,它的筹办期将与华北污染治理高度同步,这样的相互借力无疑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光大。

  我们祝福北京和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也祝愿中国永葆对外开放的热情,通过我们的主动寻找和客观的倒逼,不断汲取国内改革的力量。我们不用担心会“自找麻烦”,克服并解决那些麻烦就是中国的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化解危机于未成形之时的过程。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