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如果吵得过热,弄得动静太大,就总会衍生出一些洋相来。就说“收藏”这事吧,若是二三十年以前,恐怕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而今天,“收藏”居然变成个像吃饭一样普通的事儿,人人提起来一套一套的,头头是道,什么“捡漏儿”了,什么“掌眼”了,什么“踩雷”了,全是专业词。一夜之间,好像工农商学兵全变“收藏家”了!走在大街上,坐在酒店里,总有人亮出手腕上的串串,撸下脖子上的链链,撩起衣襟露出裤腰,插进衣兜摸摸索索,总能嘚瑟出些什么物什来,与其说是让人“掌眼”,倒不如说想当众炫耀一下:看,咱也在搞收藏了!不信?咱身上有货为证!
前几天,院里的一兄台突然拉住我说:走,去我家让你看样好东西!还没等咱醒过神来,已被此兄裹挟着拉扯上楼,径直冲进卧室,神秘兮兮从床下摸出个油纸包来,随后一层一层地剥开,赫然显在眼前的,竟是一只夜壶!老兄还满怀期待地催促:好东西!有人说是唐代的,有人说比唐还早,我爹都用了一辈子了,绝对是个老古董,能值多少钱?……我盯着眼前这个还散发着些臊味的黑腻腻的东西,哭笑不得,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他爹刚死了半月,老人家的溺器这么快就变成“藏品”了!
收藏要是做到这等份上,真就污了“收藏”这个文化词儿。而真正不负责地在背后推波助澜的,是各家电视台和那些良莠不齐的所谓专家们。仔细盘点一下,中央地方几十家电视台,谁家不做一档乃至几档收藏鉴宝类节目?有的电视台罗织几个白胡子的或秃脑壳的老头,就敢到全国各地巡游设摊,忽悠当地成百上千的百姓翻箱倒柜地找所谓的“传家之宝”,然后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跑到电视台求专家鉴赏。虽然现在钱不值钱了,那些专家们也不含糊,张嘴口若悬河,动辄百万千万,至于谁埋单,他们哪管这许多?也有好事者,顺手拎个玩意儿,骗专家是西周东周的,专家不无幽默地回答:不是西周东周的,大概是上周的!你说,这不是找上门去对着镜头丢人现眼嘛?
当然,专家也有受骗的时候。传前些年有一个河南汝南的农民,向故宫博物院献了一个出土的汝瓷罐,经首都各方专家联名鉴定,认为填补了故宫藏品的一个空白,河南农民获赠230万。一周之后,这农民的两个同乡抱着三个同样的罐子找到北京,说是和上次那只刚刚一窑烧出,给三万就成交!弄得那群顶级“专家”全都傻了眼……
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古玩城,有古玩市场,有古玩协会,有古玩集市。收藏,这么个极具文化特质的事儿,就这样被越来越多越来越杂的拥趸们聒噪得像农贸市场、骡马大会一样熙熙攘攘,杂乱无章。一古董贩子无奈地坦言:哪有那么多真古董?就是窜遍乡下的山庄窝铺,挖开所有的老坟新墓,也供不上这人山人海一样的“收藏大军”的胃口啊……
唐朝的夜壶肯定算个古董,说不定唐高宗晚上内急,武则天还拿它给皇帝老儿接过尿呢。可都过去一千多年了,这东西咋能转悠到你家的床底下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