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2月1日的《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发报道,批评近几年南京古城改建工作中,建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干门、华严岗门、标营门等仿古城门。南京市近年来上马的一些高楼项目、景观工程,还严重破坏了古城整体景观,江南第一名湖莫愁湖也因此变成了“洗脚盆”。(2月2日新华网)
包括南京在内,我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古都、古城,古代城墙、古代和近代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仅剩下晚清翻建的部分。古城墙、古代和近代建筑在几十年前,就被认定为城市扩张发展的负担,但近年来,相关城市都意识到其培育文化产业、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致力于依法保护。一些城市还大量复建古城墙、古代和近代建筑,城市的更新区、新建区也采用了民族风、古朴风建筑风格。
复建古建筑,本无可厚非。在日本,一些著名的神社建筑几百年就会翻建一次,但不会更名,翻建时会严格依照原有的框架、外形和建筑风格。对照起来,我国一些古都、古城的复建,就要仓促和盲目得多。南京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六朝古都”,这个城市古代有哪些城门,名称和方位应当是城市主政者、规划官员必须掌握的常识,怎么可以抛开古代的原名,加上一组毫无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新名字?
并且,为了建造新的仿古城墙、城门,南京市有关部门还破坏了原有的古城墙遗址——这正是近年来非常常见的“拆除真古董、建造假古董”做法,因为“真古董”多多少少残缺不全,不能让地方主政官员和规划、旅游等部门在短期内打造出一个可以容纳较多游客、创造较大产值的项目,相反还会因为《文物保护法》形成束缚(比如较为严格的保护要求、游客限流),所以干脆造出仿古建筑,方便“短、平、快”赚钱。
像南京市有关方面这样,建造一组连名字都是假的“假古董”,短期内会包装出较为可观的发展产值,城市、城区面貌似乎也一下子变得靓丽了起来,这必然将诱使地方主政者更加轻视对“真古董”的保护,更愿意通过打造“假古董”项目推动发展。在地方官员看来,“假古董”从策划到建成,并不受《文物保护法》束缚,还可以很好的配合地方商业、住宅建筑项目及地标公共建筑,让一些大型写字楼、小区可以因此沾点“古”气,变得莫名高贵起来。
但事实上,正如央视报道中所反映出的,在南京,从专家到市民,对“假古董”式假古城门并不买账。一些地方官员希望通过“假古董”稳赚不赔,持续收获政绩的想法,并不现实。游客的智商不会低到可以被长期愚弄的程度,况且而今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游客可以轻而易举获知“假古董”的揭底信息。
江南第一名湖莫愁湖被高楼所包围,变成“洗脚盆”这样的个例,在南京及其他城市都不鲜见。中国古代各时期建成的古都和其他较大城市,都格外注重城市格局和景观风貌,发展到今天,却允许开发商建起的高楼环绕整个湖,割断城市各区域景观的联系,这当然是规划设计理念的一大倒退。开发商此举是为了打造湖畔亲水的地产概念,也有垄断城市盛景之意,让全体市民和游客可就近游览观赏的莫愁湖,几乎变成某个或某几个小区业主的私家湖,最终把房子卖得更贵。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