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治危,公布只是第一步

2015年02月12日 07:42   来源:红网   谢伟锋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公布了2014年全国交通事故多发、死亡人数集中的10个路段。这10个路段的通车里程共计153公里,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1203起,造成451人死亡,平均每10公里发生78起、死亡30人。(2月11日《北京青年报》)

  中国进入汽车消费高峰期的同时,公路交通也在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公路总里程要达到4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与之匹配的是公路营运汽车快速发展和私家车过亿的井喷态势。一时间,全国各大公路的安全耐受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考验。

  车祸和道路存在着某种线性关系。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全国十大高危路段情况显示,几条出现重大伤亡事故的国道路段,其主要事故形态是车辆侧面碰撞事故、车辆单方事故,摩托车、小型客车是主要肇事车型。高危路段的高速公路,肇事主角主要是重型货车。因有追尾的事故形态,很容易让人想到超载。而每年70%的道路安全事故是由于车辆超限超载引发的,50%的群死群伤性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与超限超载有直接关系。

  道路安全是现代化中国必须正视的问题。一旦发生有人身伤亡的交通事故,残缺的肢体,揪心的呻吟,现场惨状就算打上马赛克也让人不忍直视。从道路客观情况来看,如果有设计或者施工后存在的安全隐患,所要做得就是亡羊补牢。

  十大高危路段被公布之后,它们同一时间进入了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见的“玻璃瓶”中。当然,公布并不是点到为止,对于当地道路交通部门来说,也不应该是隔靴搔痒。与其回避,不如重视。被涉及的部门肯定要反求诸己,还要拿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2013年全国“十大危险路段”之一的郑开大道“上榜”后,迎来了安全工程的实质性进展:在车道不减少的情况下,新增3米宽的中间分隔绿化带和防撞墙。后知后觉并非是没有长期意识。尤其是对于车祸高发地段的国道来说,更具有启迪性。因为国道不是封闭式道路,双黄线有可能成为摆设。本来是交通弱者的摩托车、行人,认为自己有交通道路上的豁免权,逆行、乱串不胜枚举。抒解不可控的交通隐患,扼制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否需要采取硬件改变,为当地政府出了一道命题。

  对于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来说,功夫更应落在人身上。除了利益驱动的超载外,个别司机驾龄不到就上高速。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一半的特大交通事故是3年以下驾龄的驾驶员造成的。交通执法人员要把低驾龄司机堵在高速入口,实乃善莫大焉。毕竟,守住道路安全,才能守住我们的生命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