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在和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处在了下风,于是出现了许多现象: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小孩住院不去照顾,自己生病顾不上就医,过家门而不入……
首先,单纯指望高铁发家致富太天真
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想让高铁带动,你得有可以让高铁带得动的东西。这不是几个土特产能搞定的事。你的经济基础怎么样,你的产业格局怎么样,直接关系到高铁的存在价值,城市的价值也同时决定了高铁的价值。把高铁仅仅当成是一种人流物流上的便利,就小看了高铁的影响力。
高铁要带动的是一个面,而不仅是一个点,如果陷入一城一地的争议之中,永远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落户在娄底,邵阳人民不满意,落户在邵阳,娄底人民又不满意了,照顾哪边的情绪为好?邵阳人民可以搬出人民的呼声,娄底人民难道就不能了?最后只能陷入到无休止的争论当中,一方的快乐以另一方的痛苦为代价。
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做中心,但所有的城市都能在高铁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用这种思路看待高铁,有些事就会淡定许多。在站点的争夺上输了,但在区域经济的比拼上赢了,高铁站就是为你而设的。高铁车站没有,但高速公路依然能实现对高铁的无缝对接。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在偌大的中国实在算不上什么太大的事。有眼光的投资商是不会在意这一点点小小的遗憾的。【详细】
其次,高铁选址应该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上
高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其实是一定的,各个地方相争,都希望从中受益——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官员,都属正常。关键是,这种民意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表达与释放?片面打悲情牌,显然不可取,毕竟,照顾民生也应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上。也就是说,有争议并不可怕,关键是这种争议的解决,也即线路的安排,是否能建立在透明平等的公共博弈之上,而不是靠“跑部进项目”或是拼关系,亦或是谁的嗓门大。
当然,在这一点上,正如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也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这个确实值得思考,但归根结底,仍源自规划权上的某种“可被操作性”,这与道路规划时常显得“不确定”,甚至靠个别人“拍板”,其实是一体两面。【详细】
核心,是对公共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追问
汇聚一切资源的大城市,通不通高铁根本不是大问题;可对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来说,却很可能是地区命运改变的开始。想想看,多少古代名城,或者因为省会搬迁,或者因为没能赶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变革潮流,如今日渐没落以至默默无闻?
有研究机构通过对27个省份(不含直辖市)的省会经济占比进行统计发现,有15个省会占比超过了1/4,有10个省会占比超过了30%。这被有关专家称作“省会依赖症”,反映到近几年的基建大潮,直辖市、省会城市自然具有天然优势,高铁建设无不以其作为中心展开。
“高铁争夺战”的核心,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就不可能平衡。一方面,不能什么好事都大城市通吃,否则,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聚效应就会远大于扩散效应,以至于“大树底下不长草”;另一方面,高铁走线设站应该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优先考虑区域资源分配的公平。【详细】
微言大义:
@走不出自己的尹亮:一条高铁也不给我?
@江南浪子万军:这或叫新时期的“争路运动”!
@东林逸士: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火车一开,吃穿都来,哪怕以邻为壑,反目成仇!
@随风的xs:说得好像能决定领导是否下课似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通了高铁就能拉来GDP,这是地方的一本经济账,而对当地民众而言,单单高铁拆迁这一块,就是十分有利可图的,更何况什么“要致富先通路”朴素思想的深入人心,所以我们有点意外地看到,在“高铁争夺战”上,地方政府和民众“默契”地站到了一个阵营里。不过,至于未来可能碰到的风险和债务问题,对一些官员来说,那很可能是下一任的事儿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