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广州番禺、佛山三水、惠州博罗、珠海等地从1月1日起已经纷纷出现奶农卖牛、倒奶现象,奶农每天倒奶的数量已超过20吨,这在广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与此同时,自2014年12月以来,华北地区也有部分奶农反映,近期在收购生鲜乳时,有企业不履行合同,对生鲜乳压价、限收,奶农只好将剩余的生鲜乳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寻找出路,甚至有极个别奶农将卖不掉的生鲜乳倒掉。
从卖菜难、卖粮难到卖猪难、卖禽难,现在,又出现了卖奶难。昨天还在说市场供不应求,今天已经“难”字当头了。虽然说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中国出现的这些销售之“难”,是不是真的都是市场的作用呢?显然,值得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卖粮难,曾经也是广大农民十分头疼的一件难事。但是,在政府政策的作用下,这件难事已经不难,广大农民也不再需要为卖粮头疼了。也许是因为粮食的地位太高,容不得政府有半点清含糊,所以,各级政府在处理卖粮难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确保收购到价格保护,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使得粮食在销售环节的浪费降到了最低点。那么,为什么在其他领域政府的有形之手就完全失位了呢?
我们说,市场经济下,有形之手的作用应当出现在市场失灵、市场不愿管、市场管不到的时间和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市场愿意管、能够管、管得到的时间和领域,政府的有形之手就可以不发挥作用。这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否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之处。
而从卖奶难的现象来看,显然,在如何对市场发挥作用方面,可能失位或缺位了,至少是职能没有完全到位。譬如对奶企不履行收购合同的行为,相关职能部门为何不进行干预,督促企业履行合同,以减少奶农的损失。否则,签订合同干嘛。毫无疑问,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又譬如市场信息的发布和预警机制的建立,在奶品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进口奶粉增多必然会对国内奶品市场产生冲击,对奶企的生产经营构成威胁。那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就要及时发出预警,积极引导奶企和奶农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可是,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又都做了些什么呢?有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引导和发出预警信号呢?再譬如在推动奶业产业化、专业化方面,地方政府有没有将其当作重点来抓呢?要知道,目前过度分散的养殖方式,不仅成本高、效率低、案例性差,而且应对市场的能力也弱,与奶企之间也无法建立平等的市场关系。自然,奶企不按合同履行、擅自压价等方面的行为,也就难以避免了。
也正因为如此,“卖奶难”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市场问题,而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有没有处理好、协调好的重要问题。因为,类似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奶业,在粮食生产与供应、蔬菜种植与销售、生猪市场管理等方面,都出现过比较突出的矛盾。其中,犹以蔬菜的种植与供应最为突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产地难卖、销地价贵的现象,导致产地农民损失不断,销地居民负担沉重。
市场经济下,政府到底应当干什么。讫今为止,还没有几个地方能够作出比较令人信服的回答。因为,现实要的不是理论上怎么说,而是实际上怎么做。诸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政府在如何做方面,确实没有给过市场很好的答案。没有很好的答案,就意味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没有摆正好位置,没有承担好责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了。到了今天,仍然找不到很好的答案,确实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对此作出了明确,如何按照决定精神去做,真正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摆正好位置、承担好责任,必须成为各级政府一道需要尽快解答好的题。
“卖奶难”只是市场化发展中的一个小问题,今后,更多的问题、更大的难题,都需要政府去与市场共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能否理顺,也就更为重要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