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教授还是野兽?”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吴晓平在《听我韶韶》栏目中,就涉及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的一起案件进行了上述评论,之后被孔庆东诉至法院,索赔20万。12月17日上午,海淀法院通报称,一审驳回孔庆东的诉讼请求。(12月17日《新京报》)
法院驳回孔庆东的诉讼请求,自然会有一定道理。对于这一点,无需质疑。但是,案件败诉了,不代表吴晓平口中的“野兽”就是对的。在法律上不存在问题,从文明的角度来说,未必就是一点问题没有的。我们对于这起事件的关注,不能只是停留在谁能胜诉,谁能败诉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目前的语言环境。
起诉吴晓平用语言侮辱自己败诉了,孔庆东究竟冤不冤呢?其实,经常喜欢浏览微博的人,也会知道孔庆东也是这样一个脏话连篇的人,他经常在微博上谩骂别人,别人也经常在微博上谩骂他。有争议不可怕,观点不同也不可怕,如果所有的交流都是理智的,所有的沟通都是善意的,这种微博之间的交流,这种网络之上的交流,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件不错的事情。有沟通才能有理解。遗憾的是,交流成了“流氓”,沟通成了“伤痛”。我们再也没有辩论的耐心,解释的耐心了。凡是遇到与自己意见不一的,观点不同的,我们奉上的就是口水,就是污言秽语。
这种现象不仅在普通的网民之间存在,而且在很多名人之间的微博上存在。如果仅仅是普通的网民,其危害还是会小些的,毕竟他们人微言轻,没有旗帜的作用,而如果是名人则不同了。他们有众多的观众,有众多的粉丝。他们之间开骂了,就会导致更多的人参与谩骂,甚至到了互不退让的地步。网络之上“他爹”乱舞,微博之上“他妈”乱飞,有的人将别人的祖宗十八辈都“祝福”了一遍。试问,这样的争论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很显然,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导致了不和谐音符的飘荡。
这起案件的胜败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反思。在笔者看来,这种反思应该是两个方面。
一者:名人要谨言慎行。成个名人不容易,但是名人更应该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有名字的人”,不能有优越感,不能处处想指点江山,即使别人有不同的见解,也应该在辩论的层面说事,而不是满嘴喷粪。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形象受到影响,还给社会带来了模仿的效果。
二者:节目要留下口德。吴晓平的节目收视率挺高,虽然孔庆东有着不小的问题,但是作为电视节目也应该抛弃那些“野兽”之类的不文明语言,这种评价可以放在民间,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却真的不能出现在电视这个载体里。当一些主持人或者嘉宾因为在节目中爆粗口的时候,这该反思的是节目审查制度了,是靠什么吸引眼球的问题了。
文明时代,所有名人在说话的时候,都请先去“漱漱口”。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