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检信息。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等微生物超标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合格率超过两成,791种各类饮料被曝不合格,其中饮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其他瓶(桶)装饮用水样,抽检样品不合格就达775种,占97.97%。不合格样品中,也不乏乐百氏、汇源、娃哈哈、怡宝等知名品牌产品。食药监总局已责令相关省市,对不合格产品及企业依法查处。(12月7日《京华时报》)
这年头,喝什么安全?依据食药监局的抽检结果,能得出的答案是:喝什么都不安全。我国的自来水,远远没有达到“直饮标准”,许多家庭都在喝桶装、瓶装的纯净水和所谓的矿泉水;并且,许多家庭对品牌水有依赖,之前对诸上被曝光出问题的品牌水可谓从不怀疑,认为多花钱就能买到安全。现在,食药监局发布的信息打破了许多家庭的吃水幻想。这应该算是当下国人在吃水问题上的不幸。
但是,不幸之外,却又是万幸。而且,我们能够从这份“791种各类饮料被曝不合格”,“不合格率占97.97%”的得到许多安慰。下面,笔者就列举一下这些值得庆幸之处。
一是,这意味着相关食品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之前,发现有毒蘑菇,要靠小学生的化学实验课;验证奶粉有没有毒,是要看孩子的头是不是足够大、肾功能是不是足够健全;发现毒豆芽要靠媒体监督……应该说,之前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可谓形同虚设,牛栏关猫。官方的监督,总是后知后觉,既发现不了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颇有主动出击并进行日常监督的意味。
二是,官方正在成为保持合格的中立裁判。在“不合格率占97.97%”的结果中,看不到政府监督机构的偏袒。同时,这里面也缺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之前,我们有“免检产品”,有“百姓信得过”的产品,有“驰名商标”,相关企业只要缴纳赞助费用进行申报,就能得到一些官方授予的头衔,现在,官方不仅剥离了那些头衔,还撇清了和企业的关系,勇于曝光所有的问题产口,成为合格的裁判员。
三是,信息完全透明,不捂盖子,不遮蔽负面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6年以后,食品安全的抽检结果信息公开化正在走上正轨。之前,有政府部门认为,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既容易毁灭一个品牌,也容易引发市民的恐慌,因此往往是捂盖子。现在,这有了明显的改变。近800家产品被曝光问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四是,公布在先,查处在后。公布不良产品的相关信息,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让消费选择用脚投票,如果某一品牌遇到信任危机,则很可能被边缘化。而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安全健康问题放到第一位。再者,公布信息只是第一步,公众更希望查处相关企业和产品,既要让不合格产品在市场中消失,也要让相关企业进行整顿。
不幸的是,现在许多品牌的饮料,都可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老百姓食用了相关产品之后,也可能会有健康问题之忧。但是,作为一名身处食物链最末端的普通国人,更会庆幸一个正常化、制度化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在正常的监督机制之下,国人成为有毒食品“小白鼠”的几率越来越小,同时不良企业也将在这种监管机制下完善自己的生产标准与工艺。因此,大量食品被食药监局曝光出问题,也算是一个好消息。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