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开”不只是“院外购药”

2014年11月26日 07:50   来源:羊城晚报   武洁

  明年起东莞市将在全市公立医院推行“医药分开”政策。该政策的设计初衷是改变“以药养医”的积弊、减少患者的医药开支,也是今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该市某镇的一公办医院,在宣称实行“医药分离”制度至少4年之后,于近日恢复设置阔别十余年的中药房。近十年来,该医院只保留西药房,院里医生开出中成药后让患者自行购买。然而,一些病患投诉,该院医生经常指定或暗示患者到医院门口的药店买药。记者调查发现,药店的老板何某早年承包了该院的中成药房,后转变为医院门口的药店。近年来,该医院“医药分开”的政策,给何某带来了不少的财富。(11月24日南方网)

  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要“分开”,很多时候其实并非手起刀落那么简单。表面上看似“分开”,实则依旧藕断丝连,也相当普遍。尤其是当要分开的各方之间,仍然存在着紧密的利益粘连,“分开”也就更非易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长期以来,对于“医药分开”,各方一直寄予厚望,并满怀期待。但当“医药分开”的十年试点,反而“养肥”了医院门口的药店,形成了医药利益合谋,并以回归原点的方式尴尬收场后,的确出人意料。不过,这样一出分合大戏,显然不能被解读为“分久必合”在医药领域的再度应验。

  不可否认,医药之间的确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医生开出药方,病人按方买药,顺理成章,因此“以药养医”可以成为很多公立医院的生存模式。但当医院的营收要依赖卖药,医生的奖金也要靠药品回扣,那么成了药品推销员的医生,注定是一种错位角色。

  只不过,原本以为“以药养医”全是医院开药房这一经营模式惹的祸,因而只需将医院的药房取消,或者将药房从医院独立出去,“医药”便能自然而然的分家。然而,从试点情形来看,虽然医院和药房的确是分开了,但两者之间的利益粘连可能仍未改变。于是,只要医生为药房导入患者资源,也许仍能利益无损。

  相比公立医院的药房还要遵守15%的药品加价限制,医药分开之后,连这点限制都没了,可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药品暴利。更有甚者,在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下,关联药店专营的“无证药”也可能堂而皇之上了医生的处方。

  可见,这种所谓的“医药分开”,其实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的医药利益格局,独立出去的药店,只不过是利益链条换了个连接方式而已——原本明处的“以药养医”模式,转移为地下的利益交换与输送。

  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显然不只是医院和药房在形式上的分开,而是二者在利益层面上的真正切割。切断医药利益链的前提,当然是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只有当医院无需靠药品获利,医疗服务本身可以获得体面的收入和回报,“医药分开”才算是具备了基本的前提。至于药房究竟开在哪儿,倒并非最关键的。以美国为例,虽然每家医院都有药剂科和药房,但医生和药师各司其职,医生根本犯不着从多卖药中获益,即便医院都保留着药房,医药之间也照样可以分离。

  基于此,医药分开并不只是“院外购药”这么简单。

  “医药分开”竟然养肥了医院门口的药店,并形成新的利益输送方式,其实并非医药分开的错,而根本在于“医药分开”动错了“手术”,吃错了“药”。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