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周慧虹:消除信息壁垒得“来实的”

2014年11月26日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些人不是着眼于大局和整体利益,而是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也就难怪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等政策的落实效力打了折扣。要通过监察机关、上级政府部门的督促与推动,以及公众的踊跃参与、监督,令相关地区、部门真正“动”起来

  为强化对企业的信用约束,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国务院出台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要求公示企业的注册登记、备案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其他应当公示的信息。《条例》实施近两个月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某媒体近日却发现,全国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基本只有登记备案信息公示,行政处罚等信息几乎没有。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据报道,某市工商局信用管理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道出原委:当地建设、公安等部门有的明确拒绝提供行政处罚信息,有的百般拖延,导致很多信息无法收集。为防止本地区企业在跨区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些地方政府也选择了消极作为,正如一位省级环保部门的干部所言,“谁先把本地企业的不良信息公布出来,谁就吃亏。”

  地区、部门利益因素导致的信息壁垒,并非自今日始。过去,商品经济还不太发达,人们对于信息共享的需求还不是很迫切,这一矛盾也就没有凸显,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助推下的市场经济时代,消除信息壁垒不仅是促进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在技术手段上也早已不是问题。天时、地利具备,不能因少数人的不作为,而影响“人和”作用,拖了信用信息在合规条件下顺畅流动的后腿。

  在部门利益与地区利益面前,一些人不是着眼于大局和整体利益,而是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也就难怪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等政策的落实效力打了折扣。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目前的尴尬处境,折射出某些地区、部门相关人员的履职私心,他们把自己掌握的信息看成了一种垄断性资源,对把这种资源或权力拱手交出心有不甘,尤其是一些可能危及政绩的负面信息。地方政府的默许甚或直接干预,更为一些职能部门撑了腰,其结果也就使得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阻力重重、进展缓慢。

  要看到的是,我国正在全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题中之意,如果法律法规出台后得不到有效执行,依法行政的要求就会落空。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要消除信息壁垒,必须要有强力手段介入,来“实”的。

  虽然,对于地区、部门的消极作为,《条例》没给出具体惩戒措施,但其中也提到了,“政府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政府部门责令改正。”这就提醒监察机关、上一级政府部门必须真正负起责来,在开展巡视、督查时,要将此项工作纳入进来,既要抓“廉政”,还要抓“勤政”;既要抓基于个人利益的腐败行为,还要抓基于地区、部门利益的“不作为”行为。通过监察机关、上级政府部门的督促与推动,令相关地区、部门真正“动”起来。

  许多工作,只要公众踊跃参与、监督,就能收到很好成效。《条例》规定,公民、企业或其他组织对于企业公示的虚假、不准确或是有疑问的信息,可以举报、提请更正、申请查询。既然法规赋予了公众相应的权利,公众就要从自身及大局着眼,认真用好自身权利,促进信息壁垒的拆除。(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慧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用责任打通流浪人员信息壁垒    2015年09月01日
  • ·证明这件事儿,到底有多难    2015年04月09日
  • ·公示交通违法亦当“趋利避害”    2016年03月23日
  • ·公示处分决定有助阳光行政    2015年12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