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改革跨好“最后一公里”

2014年11月25日 07:42   来源:人民日报   苏显龙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正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这是首次有政府部门对食盐专营取消传闻予以确认。而此前中国盐业协会披露,盐业将于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

  食盐专营在我国已有26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根据1996年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由于盐业市场不允许区域性串货,每个地区的食盐只能“一家独大”,因此不断受到“垄断暴利”的质疑。而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也因政企不分而饱受诟病。特别是近年来频现的“跨区域用盐”被罚、工业盐经营者被非法扣货的执法争议等,更促使有关部门加紧推进延宕多年的盐业体制改革。

  从2001年起的十年间,国家先后制定过6次盐改方案。直到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政府,盐业垄断的坚冰才被打破。

  当盐业经营打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垄断局面后,不仅消费者期盼,食盐生产厂商也迎来新的契机,面对新的挑战。取消盐业专营后,企业需要直接面对市场的洗礼,在竞争中增添活力、发展壮大,并且有望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减少中间环节。而消费者则可以自由选择各类功能盐,反过来促进企业创新。

  一波三折的盐业体制改革,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形势的一个缩影。之所以艰难,除却既得利益者的不配合甚至阻挠反对,配套机制的阙如也是重要原因。首先,遍布全国的庞大盐业系统人员的利益格局调整,绝非一纸命令就能顺理成章。其次,市场化后各种经营模式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无序杂乱等,也给盐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也提醒相关部门,不仅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要有智慧和能力,防止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只有及时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盐业监管和供应保障机制,加强“安全监管”和“价格监管”,才能让盐业改革顺利跨过“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