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近日下发了一则通知,禁止学生叫外卖,禁止将食堂饭菜打包进宿舍,学生们必须得亲自去食堂吃饭,因特殊情况需将饭菜打包进宿舍的,得凭辅导员证明并自备非一次性餐具到食堂去买。该院领导陈克明说,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将学生拉出宿舍,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说,打包饭盒还要给环境增加压力,说明他已没有社会责任感。(11月23日中国广播网)
这是一个对教育存在多元理解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为了教育容易走向极端的年代。厦门工学院的这则规定,如果仅从其最终目的进行考量,它的用心良苦其实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毕竟,在当下的高校校园,学生足不出户、吃喝拉撒都在寝室的现象并非只是少数,高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体,其在适当时刻利用校纪校规对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偏,既是其职责的本性彰显,同时也是教育良心的外在体现。
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纠偏却不能误入一个极端,更不能以目的上的正义去僭越权利的基本底线,而忽视了其实施过程中本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去食堂吃饭本没有错,但如果这一目的的获得是以牺牲学生“打包进宿舍”的自由来置换,就显然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将学生权利置于荒漠的原野了。
而这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往小处说,是因高校管理观念落后、人本意识缺位而造成,往大处说,则是相关责任者不顾法治理念、肆意扩大权力边界而引起的。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逻辑,即便它能够凭借自我的威严在现状改变上做出很大成就,但这种夹杂着软暴力与强制力的管理行为,也始终不能在学生层面获得较强的心理认同。它被管理方重视的程度有多高,其被学生反感和摒弃的呼声就有多大。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不同于幼龄学童,他们不管是自身责任的承担、还是对外在事物的理解,都已具备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比起简单粗暴的政策强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富有人性的教育引导,更愿意接受那些彼此尊重且对权利相互捍卫的教育方式。而这些,恰在厦门工学院被漠视和抛弃了,以至于这个带有良善初衷的管理方式,到最后收获的仅是舆论的口水与职责。
事实上,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有比“政策强制”更好的方式可供选择。比如该校完全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在学习之外大学还有更多的乐趣可以去寻找,还有比打游戏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完成。而责任感的培养,虽说禁止用一次性饭盒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但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现实语境下,对这一行为的劝阻,其实还可以通过更为委婉的方式来获得,比如通过大学生最乐意接受的视频宣传、最感兴趣的节目表演进行传递。即便这些措施践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这些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一定能够知晓自己的责任,从内心里支持这样的行为的。
校园是讲理的地方,法治校园也从来不需要行政之手的肆意而为。厦门工学院这种漠视学生权利的简单规定,既是对教育规律的践踏,也安放不下学生的基本权利,其注定会成为教育发展史上的笑柄。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