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谈,结果才导致了农业“后继无人”这种令人堪忧的局面。村里不见年轻人,谁来接替种地?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村里的地谁来种宜早作打算。
很显然,农村青年全部留在村里种地已不可能,其一,“种田依旧很苦很累”,留住人留不住心。当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在我们农村,父母供你读十几年书再回来种地,一定会被认为是家里白养了,在城市里立不住脚才回来的,会被别人骂‘傻子’”(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因此,实行土地流转,搞联产承包,发展职业农民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然而,制约职业农民发展的擎肘还真不少,第一,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土地承租关系不稳定,职业农民都不敢做中长期规划和投入,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而且基础设施薄弱连片难,不易实施大型机械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种田依旧很苦很累;第二,农业生产受天气、市场等影响大,职业农民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规模效益”易变为“规模亏损”。“种田利润不高,但亏损起来却很厉害,即使买了保险也没用。”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几年的辛苦钱都要搭进去,甚至还不够”。第三,由于做职业农民风险大,贷款困难,无法满足流转土地需要的资金。第四,最为关键的是年轻人不愿种田,村里种田的都是年纪大的老人和没有什么文化的妇女,不仅使农业“青黄不接”,而且对于高效农业发展,实行科学种田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大丰收,但粮食问题依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资料,2012年1至11月,中国粮食进口已达到6589万吨,粮食进口实际已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1%,超过“红线”6个点。13亿人吃饭不是一个小问题,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村里的地谁来种,不仅仅是吃饭的问题,更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宜早作打算。
笔者认为,让农民变成一个体面的职业,还必须改变农村生活现状,要从“农村生活单调、枯燥,医疗、文娱设施不健全,没有电影院、KTV,看不到大千世界,无法保证生活品质,年轻人怎么能待得下去”方面重新设计,给予农村青年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促使年轻人乐于在农村创业。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