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只能产生于更具现代性的乡土

2015年11月05日 10:27   来源:光明网   然玉

  “我们现在农村大部分农户就是七八亩地,十几亩地,一户就种这么一点地,靠这一亩地赚的钱跟在城里打工一个礼拜赚的钱差不多”。11月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介绍《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等方面情况表示,怎么样能够让务农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也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三农”政策当中要破解的一个大的难题。(11月4日央视)

  “种地一亩,约等于打工一周”,这一论断看似语出惊人,实则不过是复述事实而已。长久以来,农民群体所面临的根本性困境就在于,极为有限的生产资料,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远远无法产生有足够有吸引力的收益。于是诚如我们所见,大批青壮年农民逃离农村、进城打工,继而化身为产业工人的主力。这种单向度的人口流动,一度带来了可观的劳动力红利。然而时至今日,几乎由此被抽空的农村社会,却越发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为了应对上述趋势,官方给出了明确的思路,那就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缩小“农民”与“农民工”的价值落差,来让务农重新变成有竞争力的职业……当然了,所谓“职业农民”并不会平白产生。它必须要基于两个前提:其一,实现农村资源的重置和整合,这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流转”;再者就是技术、制度层面的积累,比如说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完善的金融制度、保险制度等等。

  职业农民,与其说是政策激励的产物,不如理解为农村市场、农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世界内,精细的产业分工体系,发达的商业服务系统,势必会向着乡村慢慢渗透。而与此同时,一同流向农村的,或许还会有成熟的产权交易机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复杂的金融市场——的确,农民的职业化之路并不容易。因为其背后,必然意味着,一整套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鉴于此,我们实则应该看到,推动农民职业化,关键还在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造。让资源充分流动起来,让产权获得有力保护,以健全的交易平台平衡诉求,以兜底性的保障机制兑现公平,经历了此一过程,才能创造出适合职业农民发展的新环境。就此而言,相关职能部门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理顺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权属关系,打破一切不必要的“设限”,最大程度激发出农村的创富热情与民间智慧。

  更具“现代性基因”的农村社会,才可“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农民。而职业农民群体的壮大,又必然会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的现代性。可以说,这是一个彼此促进的过程。需要重申的是,所谓“职业农民”,从不只是生计或经济层面的概念,他们代表着更笃定的身份认同,以及完全有别于传统农民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乡土世界的希望之所在。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