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天变迁的蛛丝马迹

2014年11月06日 06:5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韩冰

  航天届最近颇为热闹。这边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发射任务失败,火箭凌空爆炸;那边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返回器平安回家。在这两起引人关注的航天事件里,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说,看到中国航天超越美国在即,美国航天不过如此而已。那么我只能回答两字:呵呵。

  笔者以为,这两件事蕴含着全球航天格局变迁的蛛丝马迹,不过,航天新时代的画卷远远不是“东升西降”那么简单,横看成岭侧成峰,波澜壮阔的新浪潮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观察。

  从大国航天竞争的角度看,中国的探月实验飞行器平安回家,的确折射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近年来在航天领域表现不俗。这几年,中国的“天宫”计划,印度的卫星开发,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俄罗斯更不用说,美国至今在国际空间站人员运送方面还患有严重的“俄罗斯依赖症”。

  一些权威统计也佐证了新兴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在上升。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日前披露,如按平价购买力计算,2013年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在航天方面的投入额已经分别高踞世界第2至第4位,分别约为393亿美元、108亿美元和87亿美元。产出方面,2013年中国航天制造业创造的收入达1350亿元人民币,约合220亿美元,已经超过欧洲和日本。

  不过,别只顾欢呼。同样据经合组织统计,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无论是按购买力平价还是按现汇计算,全球航天的头号种子选手都非美国莫属。就拿产出来说,美国2013年航天制造业创造收入达360亿美元,超过中、欧、日之和。同时,按经合组织的口径,中国的人均航天投入还不到8美元,和美、法、日等航天强国还差得很远。

  由此可见,大国航天竞争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我辈还须“实干兴邦”。

  从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发射任务的失败背后,折射出全球化在深刻重塑这个行业的结构和面貌。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不再是航天产业的唯一主角,私人资本的“掺和”越来越活跃,而且渐成气候。

  有的私企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权威资料显示,SpaceX通过借鉴汽车行业采用的垂直工业流程模式,大大降低了该公司出品的猎鹰火箭的成本,每个火箭造价仅约6000万美元,远低于竞争对手。并且,SpaceX造火箭的速度还特别快,2014年和2015年两年其生产火箭核心模块的能力,已从2012年和2013年生产总计5块提升到15块,正在朝着每年生产40块的目标努力。

  所以,感慨美国航天怎么又出事了、美国航天不行了的人,还是醒醒吧。美国人今天的失败,只是“试错”,并非“终结”,从中可见活力而非暮气啊!

  顺便提一下,知道SpaceX的创始人是谁吗?就是大名鼎鼎的伊隆·马斯克,PayPal的创始人。说句玩笑话,不想造火箭的企业家不是好电商啊!

  此外,航天业的变迁归根结底还要落在技术的发展进步上,从中国的探月飞行器到美国的载人运输,背后无不以技术为支撑。而据笔者了解,如今航天产业正在掀起新技术的应用浪潮,称之为技术革命毫不夸张。

  比如,北美和欧洲就已出现多个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火箭制造的案例。美国洛克希德·马丁集团2013年末与Redeye公司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卫星油箱模型,使卫星制造周期缩短为传统制造周期的一半,价格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

  另外,以数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等技术为代表的“直接写入”技术、电力推进卫星、超微型卫星(Cubesat)等技术也无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航天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总而言之,全球航天的新时代正在悄悄而又迅速地到来,其中孕育着大把宝贵的机遇,也暗含无数严峻的挑战。全面和辩证地认识航天业的变革,才不至于在自我陶醉中被别人落得太远。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