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设“文学创作”系:作家成长,不能光靠课堂

2014年11月04日 08:37   来源:钱江晚报   董碧辉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该校研究学院网站上,明确写着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最终成为具有一定创作水准的作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文学创作”专业培养模式有何特殊?作家,真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制造吗?北师大的尝试,让这一争议多年的话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记得多年前上大学时,遇到中文系的一位校友,曾问道,中文系出来都是作家吗?该校友洒然一笑,答曰:中文系培养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学者,唯独不培养作家。原来如此。想想也是,作家这么高大上的职业,岂能花个四年时间说培养就能出炉的?当然,母校的中文系还是出了一些作家的。但是从其他系里走出来的作家更多。以我观之,这些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不是受了什么严谨的文学创作的成果,而是源自对文字的喜爱,对讲故事的热爱,有很多东西想借诸笔端倾诉和表达,说着说着,就成了作家。

  总的来说,文学创作其实是一项非常私人化、非常个性化的事。中国那么多作家,风格各异,有的豪放,有的细腻,有的朴实,有的冷峻,很少有雷同的。那些怀揣作家梦的文学青年进入了文学创作专业深造,能有知名作家耳提面命,亲临指导,这当然是极好的。可是读了这个专业以后,真的能摇身一变,成为作家吗?这恐怕不见得。文学技巧确实是可以教的,可适合别人的创作技法用在你身上,未必合适。再说了,文无定法,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经常会打破常规,有时候别人的经验,对你反而是一种束缚。若是有人整天指导乔伊斯小说该怎么写,那么意识流小说会不会从他手中出炉也许就成了未知数。我不知道文学创作专业的硕士生是怎么招收的,是通过考试呢还是光看其创作的水准。如果是前者,那么考霸未必能成作家,如果是后者,有创作能力的人自己写着写着就能成作家,也未必需要上这个文学创作的硕士。

  作家离不开火热的生活,离不开对社会的洞见和对生活的冷峻思考。这些,都是课堂无法给予的。鲁迅原是学医的,莫言是小学毕业,海岩是公司老总,至于那些拥趸无数的网络作家,也基本上是没拿到过文学创作的硕士文凭。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成就一个作家的不仅仅是他在课堂上学到了多少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技巧,还与他的个人经历、生活积累和思想人文上的修养有关。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