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审计署6月公布的对中华医学会的审计报告,曾引起社会关注。然而,3个多月过去,却一直没有中华医学会的任何整改信息。留下一连串疑问待解:巨额赞助费到底去哪儿了?药企赞助对学术会及参会者有何影响?医学会有无在药企与医院医生间充当“掮客”?(昨日本报A10版)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财政资金是不支持学术活动的,因此,中华医药会在组织相关学术会议时,向企业收取一定赞助费用,用于维持会议的正常开展,无可厚非。但这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它所收取的每一分钱都必须要装到“玻璃瓶”中,并主动接受监督。因为,中华医学会是一个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团,它无权借举办学术性会议吸金敛财。
那么,这么多年来,中华医学会有没有坚守自己的办会宗旨呢?如果该学会一直严于律己,相关人员手脚都干干净净,只要有公众一质疑,就会主动亮出所有账目以证清白。可现在事实却是,连审计署都点名了,该学会仍然一声不吭,这不等于是在承认巨额赞助费的背后有猫腻吗?更令人费解是,面对公众对真相的期盼,中华医学会的主管部门国家卫计委相关人员竟然也一问三不知。为什么不迅速介入调查?为什么不把民意当回事?难道,监管者也深陷其中吗?
看来,面对缄口不言的中华医学会,面对行动迟缓、态度暧昧的监管者,由第三方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中华医学会,彻查8.2亿赞助费到底去向何方,刻不容缓。否则,谁能保证在一拖再拖中,相关证据不会被别有用心者悄悄毁灭掉?
不仅如此,今后更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给中华医学会收取赞助费的行为套上笼头。一方面,要建立透明的收支制度,确保所有赞助费都能专款专用,阳光运行,谁也无法偷食;另一方面,要厘清赞助商和中华医学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严禁中华医学会将会议通讯录提供给赞助商;杜绝赞助商赴会参展行为,所有展品统一放到专门的网站进行展出,以防参会医护人员受到“公关”。另外,今后要鼓励药企进行无定向公益捐赠,即不针对某一学术会议进行捐款,从而避免各种打着学术活动旗号的利益交换。同时,国家可逐步加大财政对学术会议的支持力度,最终让重要的学术会议摆脱赞助“阴影”。中华医学会如此,其它协会也依例行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