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大哥”到“伙伴” 创新为中俄发展带来红利

2014年10月14日 06: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今天,我们称俄罗斯是“互利共赢”的伙伴,是因为双方的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从依附走向平等合作,通过经贸往来,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李克强访问俄国

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410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让中俄友好合作之路越走越宽》。文章提到,“中俄关系现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互利共赢的伙伴。两国关系堪称是21世纪国与国之间平等合作的典范。创新合作是中俄合作的新亮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利用好两国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扩大利益交汇点,深化各领域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1013日人民网)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苏联曾是我们的“老大哥”。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直在学习苏联模式,这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废墟中重建家园。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避免了走相同的弯路;90年代末期以来,俄罗斯借鉴中国经验,也走出了新自由主义的陷阱。今天,我们称俄罗斯是“互利共赢”的伙伴,是因为双方的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从依附走向平等合作,通过经贸往来,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给普通民众带来实惠是建立良好的中俄合作关系的基础。2014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了经济制裁,这难免会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比如远东地区丰富的天然气等资源就需要改变销路。

  对中国来说,经济增长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随之而来的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让人们对粗放的发展模式产生质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需要改变,但清洁能源——天然气在中国的产量却十分有限。

  俄罗斯和中国,一个是天然气出口大国,一个是天然气消费大国,如果两者合作,对双方的民众都有益处。其实,今年五月,上海亚信峰会期间,中俄已经签署了为期30年涉及4000亿美元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无论从中国实现能源多元化的角度,还是从加强中俄之间并不密切的经贸关系来说,加大中俄天然气合作,对于中国都是有利的。“俄气东来”还有助于中国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内能源领域的改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预示着中国新的外交方向。以前更多是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保障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愈加频繁,外交手段也在与时俱进,更倾向于通过经贸合作来加深两国的友谊。事实上,以“互惠互利”为基础的友谊也更为牢固、长远。

  这次,李克强总理访问俄罗斯,双方将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包括俄中“东线”天然气供应相关文件以及避免双重征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速铁路、核能、旅游、金融、海关等领域的合作备忘录。我们看到,中俄合作领域正在不断拓展。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中俄合作之路也将更为宽阔。20124月,李克强总理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曾说,“回顾和展望两国关系,可以说过去基础深厚,现在机遇难得,未来潜力巨大。”这正是中俄关系的现实写照。(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李克强访问俄罗斯 为中俄经贸合作再添新动力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空间巨大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