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教材之争中寻觅书法教育意义

2014年08月18日 09:21   来源:荆楚网   欧阳志

  作为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书法的传承方式一直备受关注。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又在2013年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但具体操作上,还没有统一的方案。

  日前,田英章所推出的“田楷”,因或将进入教育部的中小学书法教材,引起轩然大波。这背后所涉及的,既有书法美学之争,也可能有利益之争。那么,全国中小学现在使用的都是什么样的书法教材呢?(《人民日报》 8月16日)

  中国文化传承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年以上,有文字就有书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以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往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实在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进步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看是人的基本欲看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看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

  中国汉字是方块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是非、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进步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主观创造素养,而书法教育无疑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字画同源”,书法的美也是无穷的,个性化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的字都有其独特性,书写者对审美的角度不同,书写技能的高低,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从中体验书法的线条、结体、章法的变化莫测,进一步领略书法的妙境。书法拥有的美丽可谓独树一帜、学生可通过反复书写去尝试感受书法带给人的无穷魅力。

  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自古以来写好字就是中国人对有文化的人的基本要求,而写好字对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亦有极大的帮助。在提倡学习国学的今天,学习传统文化,要使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并使之走向世界,书法也应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应有的重视。

  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复杂,形体诸备,多姿多彩,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称道。因此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起具体的概念和深厚的感情,所以说,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中的书法教育不是万能的。任何盲目夸大书法教育的作用的做法其实都是在谋害书法教育,书法教育要因人而异,酌情施教,因势利导。教学时,要研究学生的气质特征、心理状态、感悟能力,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才能得到充分落实和体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