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阳:汽车消费不应贪“大”厌“小”

2014年07月10日 09: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不少国人心中,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面子”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遍存在着贪“大”、求“洋”、厌“小”的消费倾向。事实上,小型车并不等于低品质。大力发展小型车,不失为当前汽车产业应对节能减排的务实之举

  福布斯网站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最环保车型”和“最不环保车型”榜单显示,最环保车型多为新能源汽车或者小型车,而最不环保车型则多为大车或者豪车。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在全球电池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缓慢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小型车,不失为当前汽车产业应对节能减排的务实之举。

  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在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小型车占国产乘用车市场份额却在年年下滑。数据显示,2009年这一占比为16.2%,但到2013年,已下降至11.69%。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从近几年的数据看,这并不是一个周期性的市场波动,似乎正在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反观全球市场,购买和使用小型车早已成为潮流。欧洲小型车销量占比高达70%,在前十榜单上,大众POLO、福特嘉年华,更是占据着重要位置。

  应该说,无论是在节能减排,抑或交通治堵、解决“停车难”等方面,小型车都有优势,但小型车为何在我国被如此“冷落”呢?

  首先是消费观念不成熟。当今,在不少国人心中,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面子”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遍存在着贪“大”、求“洋”、厌“小”的消费倾向。而一些城市汽车限购、牌照稀缺的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更希望“一步到位”,购买更高级别车型。

  其次,部分车企对小型车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性不高。研发小型车的成本跟研制大型车差不了多少,但其利润却要低很多,如果小型车销量达不到一定规模,汽车企业就将面临亏损的窘境。曾有一位自主品牌车企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做小型车不赚钱,更多是赔本赚吆喝。”

  此外,社会上对小型车品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小型车市场产品更新速度慢,配置低,再加上外观又不够大气,在不少人眼中,小型车就成了档次低、技术落后的代名词。这样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小型车的购买。

  事实上,小型车并不等于低品质。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近年来国际上不少车企纷纷加大对小型车的研发和制造投入,一些小型车的品质和配置并不差。比如,近期上市的上海大众全新POLO不仅升级了发动机,而且增加了触摸中控屏等诸多实用性配置。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车型结构的形成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一系列明确、持续和系统的激励政策的引导。法国政府对大排量轿车课以重税,而对购买小排量汽车进行补贴;意大利政府规定,家用汽车所缴纳的通行税数额依照排量的大小决定。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小型车在这些国家成为市场的“主流”。当前,我国要想把小型车市场真正“做大”,需要对小型车给予稳定持续、力度足够的政策支持,在研发、生产、税收、使用环节、政府采购等方面支持小型车,特别是高品质自主品牌小型车的发展,使其不仅充当节能减排的主力军,更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