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能不能干预市场,市场要不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市场的结果是效率提高还是效率降低,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是否最公平、最有效率,等等,一直是近年来理论界激烈争论的焦点。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纪念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的研讨会上,中国经济学界颇具分量的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也再一次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激烈辩论。
林毅夫认为,中国过去35年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说明政府做的大部分是正确的。继而主张,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政府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如果要政府去协调,当然有可能失败,但是没有政府协调更失败。
对此,张维迎则表示,现在还很难判断经济改革成功与否,我们随时可能倒退,甚至可能摧毁原来取得的成就。他坚持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的更好。
显然,林毅夫的观点是温和、理性和相对的,是既尊重市场的作用,也不忽视政府的作用,既想更好地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让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也要用好有形之手,让无形之手管不到的、管不好的地方不出现缺位现象。
而张维迎的观点则显得激进、感性和绝对的多,作为观点一直十分尖锐和绝对的市场派,近年来,张维迎的观点可谓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绝对主义。也就是说,为了推行他的自由经济,可以置一切于不顾,可以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十分绝对。如国有企业应当全部通过改革实行私有化,再加上在政府与市场问题上政府绝对不能干预市场。
客观地讲,从中国、特别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林毅夫的观点,更切实际、更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从理论上讲,政府确实应当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应当将能够放给市场的权力全部放给市场。可是,从现实来看,如果不加过度地全部由市场来调节,政府不作任何干预,就会象林毅夫所说,出现“更失败”的现象。要知道,无论从已经制定的市场游戏规则还是人的观念来看,都没有具备可以完全由市场说了算的条件。特别是人的观念,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至少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时代。
切不要以为这样的观念只是政府及其官员才有,可能包括张维迎自己在内,都可能没有完全过度到真正的市场经济阶段。退一步讲,就算已经过度到完全的市场经济阶段,是否就意味着不再需要政府的干预了呢?也不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包括美国在内的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不都也动用了大量政府干预的手段吗?为什么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也要动用政府干预手段呢?难道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做会出现“失败”的问题吗?毫无疑问,是张维迎等绝对经济学家们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得太绝对了,将市场的作用看得太绝对了。
事实上,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排斥政府干预。需要政府把握好的是,不要乱干预,不要将政府的手伸得太长,不要违反经济规律地进行干预。譬如价格,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就有可能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会让市场的作用也无法发挥。
也正因为如此,在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应当更多地象林毅夫这样,用相对客观、相对理性的方法看问题,既看到政府过于干预可能产生的问题,也看到不进行适当干预可能带来的后果,而是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力度、把握好节奏、把握好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按照目前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架构,是很难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失位的。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步伐,将可以由市场行使的权力,逐步交由市场。对市场尚难完成的任务,则由政府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干预。同时,弥补好各种市场漏洞和缺陷。只有这样,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真正协调。
同样的市场派,林毅夫的温和、理性、相对,是符合中国的实际的。反之,张维迎的激进、感性、绝对,则极容易使中国出现问题,使改革面临失败的风险。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