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在高考录取改革方面又有新动作,在部分省市率先使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首推高考综合评价录取,高考成绩在评价体系中仅占6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7月6日《中国青年报》)
上海交大首推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无疑是高校招生的重大改革举措。这项改革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不知埋没了多少可造之材。而“上海交大在沪投入相当计划数用于此项招生制度改革,就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不再用传统的单一‘分数线’作为考生是否录取的标准”,这无疑是真正的择优录取。
然而,被打了6折的“分数线”,却是人们心目中的公平底线。在现实语境下,“分数线”在高校招录中被“打折”,无异于公平底线被打折。这也难怪人们对此忧心忡忡、浮想联翩。因为,在高校招录中,即使没有40%的校方“裁量空间”,也已经爆出了不少在“加分”上的弄虚作假,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程序设计,缺乏透明可靠的监督机制,在40%的“裁量空间”里,各种徇私舞弊不但易如反掌,而且变得“合法化”。
笔者虽然以“如何保全公平线”命题,但内心是不赞同这种改革措施的。在认同这种改革是符合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要求的前提下,觉得在当前的社会生态下,还不宜推出这种改革方案。因为这种改革更接近于“修缮”,这毕竟是在沿用“唯分数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高校招生制度。在把“分数线”当做唯一公平底线的普遍社会认知下,在这根公平底线上“动手术”,必须首先夯实这根底线的基础,确保在“修缮”的过程中,无损于这根底线在公众心目中的支柱作用。
这本来也不难做到,但问题在于,即使没有这种“修缮”的机会,这根底线也已经屡屡在被“挖墙脚”。在100%的“唯分数论”下,考生的卷面成绩还是遭到了来自“加分”的不正当竞争,舆论甚至宁愿因噎废食的“取消加分制度”。而上海交大的高考综合评价录取,在高校招生屡爆潜规则的现实下,就能独善其身?
当然,“在综合素质测试中,每位考生都需要和3位面试专家进行1对1的交流。上海交大为此组建了百人专家评审团,每次面试由校监察处随机抽签产生专家。所有专家和考生在现场进行双盲抽签,考生的面试顺序也在现场抽签产生”,这也是比较周到的程序设置。但是,就算撇开“萝卜招聘”给人们留下的阴影,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如何测试和评估考生的“认知能力、逻辑分析和创新潜力、理想抱负与社会责任感等”?
由于在一贯的应试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仅凭每位考生和3位面试专家进行10分钟1对1的交流,就能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的命运?即使这个过程是公正的,但这样的检测和评估,结合教学现状,又显得不公平——因为,教学过程还没有为这样的综合素质测试做预备。因此,上海交大的高考录取改革,在突破分数线后如何保全公平线,目前还没有给出让公众放心满意的答案。那么,由此可能引发的质疑和争议也是令人堪忧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