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稳妥应对企业高负债 找准转型升级突破口

2014年07月04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某知名国际评级机构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债务规模达14.2万亿美元,占全球3成份额,超过美国的13.1万亿美元。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企业债务风险提出预警。

  报告中提到的数据是否完全准确没有证实,但不少企业债务规模较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不能盲目指责企业,而应对此做出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一是这些债务涉及企业众多,平均值很低。二是造成高负债有客观原因,前些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刺激政策,融资成本极低,很多企业将资金扎堆投入高度竞争和低回报的项目,一些企业还可轻松地从银行和债券市场融资。而且,企业发债融资成本较低,加上有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都会推动企业盲目投资和扩张规模,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项目。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投资回报低和收回难等问题自然会暴露无遗。

  企业高负债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在各产业不景气情况下,若经营效益不断下滑,企业短期内就难以抽出足够资金还债,违约风险就不断加大,甚至会对银行业带来冲击。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发债获得的资金,因为到期不能兑付,使大量民众财富面临“打水漂”危险。

  对企业高负债现状,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惊慌失措。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面应认清形势,把握机会,制定出有效应对之策。

  从目前看,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申请发债把好关口,严格审查企业发债资料的真实性,杜绝一些企业采取造假包装业绩而发行企业债行为,确保企业发债与其经营规模、偿债能力、企业发展潜力等状况相适应。同时,应督促企业提高发债财务透明度,将负债状况和变化情况准确反馈给广大投资者,让投资者能做出正确判断。评级机构、审计机构、承销商等社会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事后监督作用,防止企业发债资金转移或挪作他用,确保发债资金全部用于生产经营。

  银行部门对企业发放贷款要采取灵活政策,对企业贷款进行“筛选”,好中选优,防止出现贷款一律卡死,使一些有发展能力和经营潜力企业失去支持而陷入经营困境;更不能为追求高回报盲目支持产能过剩产业,从而使企业债台高筑,最终使自己也成为受害者。

  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和潜力,对市场做出正确判断,该去库存去产能就抱定“壮士断腕”决心,坚决地去库存去产能,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膨胀;与此同时,抓紧产业突围,找准转型升级突破口,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尽快减轻债务负担,提高综合经营效益,增强生存竞争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莫开伟)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