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别迷信“业界良心”

2014年06月30日 08:29   来源:人民日报   小 虎

  “当局者痛”效应,把职业带来的好处当做理所当然,而不足之处却会在心中放大

  最近,几则关于高考选专业的新闻挺热乎。

  江苏省理科状元吴呈杰本想学新闻,但采访他的记者纷纷劝阻,小伙子现在改变了主意,可能会去读金融。无独有偶,高三毕业生向原(化名)想学临床医学,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小姑娘一度想不开。事情在微博上发酵后,不少医生也来劝,学啥也别学医。

  这些现身说法、苦苦相劝的记者、医生被网友称为“业界良心”。

  戏谑倒也罢了,但其中渗透出的“干一行、恨一行”的心理值得思考。这种对本行业、本职业的“高级黑”甚至“集体性埋汰”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否能为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坐标呢?

  客观上说,这些吐槽不是没有依据。普通记者由于入行门槛低,有职业天花板和薪酬不高的问题;医生的确面临劳累与医患关系紧张难题。

  但是,有一种“当局者痛”效应,也确实存在:即人们往往把职业带来的好处视作理所应当,如空气和水,日夜沉浸其中,反而不觉存在;而不足之处却会在心中放大,有时,手上扎一根刺带来的痛感掩住了全身康健的感觉。

  这样一种被构建、被放大的痛感效应并非无中生有,但往往是选择性观看,参考价值有,但有限,尤其对于高考选专业的同学。

  选择某个专业就读,只是漫长人生学习路的地基性工程。现在的专业不一定和将来的就业画上等号,学啥不一定干啥。而且无论哪个行当,没有一项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去哪儿干都得从基本做起。

  更重要的是,专业的选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更多应该从个人的天赋、特质、爱好出发,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不是被别人的感觉牵着鼻子走。

  经过高考洗礼的准大学生们,选专业前可以重温一下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想要蹚水过河,老牛说,没事,水很浅,刚没过小腿;小松鼠说,千万别过去,水很深,昨天还淹死过我的同伴呢。

  还是那句话,鞋子合不合适,得看脚而定。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