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过路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陷阱

2014年06月26日 09:43   来源:环球时报   郭生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先觉者就已提出“中部崛起”的概念,当时与这个概念配套的一种说法是武汉大学教授谭崇台先生提出来“两通起飞”,即交通和流通促进经济腾飞。

  然而从这个口号提出到现在的二十年间,中部地区依旧没有起飞。人们谈到中部的时候,往往偏好用中心位置来描述,的确,中部地区位置得天独厚,在农耕经济时代,甚至是工业化的前期,这里都较为富裕。那时中部地区正是依靠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率先发展了先进的农耕经济,建国后又集中发展了前期的重工业。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现代通信、现代制造业的到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凸显,而沿海地区依靠轻工业快速起飞,“过路经济”就不再具有多少附加值。飞机、高铁从中部一掠而过,不但留不下多少“买路钱”,反而要承担修路费。中部地区从昔日的“路径依赖”经济变成典型的“过路经济”。尽管这里依然是四通八达、商家必经之地,但经过却不停留,也得不到更好的回报。

  与中部地区相比,地域上相对封闭的西南、西北,在同等条件下,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较封闭,那里的农耕经济多只能在原地集散,反而使当地得到不少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西部经济反而看起来不差,中部却显得不怎么繁荣的缘故。

  要令美丽的“中国心脏”走出“过路经济”陷阱,只有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之路。我建议,首先应当抓住中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优势,让高校和产业园更紧密地结合,把这里办成就业、创业、创新中心,而不是学生一毕业就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让毕业生不但拿到学位,还可以拿到职位,或者创业的资本股份,或者创新的知识产权。但是这需要系列的制度创新。比如学分+创新分+创业分+就业分,可以互通互换;而互帮互助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险基金在这里也需要财政贴息,并落实到每个细节上,如果这两个制度嫁接成功,人才的摇篮,就不会再是人才的过路站,而是人才的终点站。

  其次,要发掘对地方的资源开发、以及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解放了农地承包权、集体土地权的抵押权,中部地区可以利用政策大大解放精细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推动农业+观光产业集约化,实现城乡结合,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三结合。

  再次,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文化活跃在荆楚大地的活博物馆中。可以把这里的自然、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加以整合,实现家家户户有传统文化,人人都是文化载体,村村是一日游的落脚地,让文化覆盖山山水水,那自然会是一次产业+文化附加值提升的盛宴。▲(作者是澳大利亚精算师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