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料,再过几天高考成绩公布以后,高考“状元”又会成为各地媒体报道的焦点。这种场景已经成了周期性的现象,成了“高考季”的保留节目。客观地说,高考状元带有新闻的某些要素,吸引读者的眼球;也有人想从高考状元身上找到学习的捷径;至于某些学校趁机推销宣传自己,借此提高社会知名度,则是显而易见的目的。
结果呢,过度炒作扭曲了教育“教化育人”的本质功能,把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弄成了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准。在这种风气推动下,学校没有精力关注学生素质教育,教师没有热情关心孩子身心健康。高考状元,成了学校的金字招牌,成了学校揽钱的道具。其负面危害,远远大于正面效益。
状元固然有成为状元的原因,但也有偶然的因素,换套考题,可能状元另有所属。而且,状元不具有克隆的特点,每个状元都有自己成长的路径。炒作状元,不会有样板的价值,反倒为功利教育添火加油。同时,对均衡教育资源,没有任何实质地帮助。
再者来说,状元和成功是两个概念,成功不一定是状元,状元不一定能成功。过度炒作状元,就堵塞了另一条成才成功的通道。网上流行两份名单,一份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一份是: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若问哪份名单影响最大,恐怕还是后者。但不要忘了,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这说明,人生处处有考场,不惟高考独一份。因此,那些准备深挖状元新闻的媒体,还是控制一下自己的冲动;那些准备炫耀教育政绩的学校,还是保持必要的低调。——你把尖子学生悉数揽入,考上重点名牌大学,有什么自豪骄傲的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