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截至昨天,已有9个被巡视单位针对2013年中央第二轮巡视反馈问题公布了整改报告。整改报告中透露,继中央巡视组指出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严重后,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公务员局开始联合解决这一问题;而据吉林省、安徽省的整改报告显示,“副秘书长”岗位超配现象尤为突出,其中,吉林省便发现超配23名“副秘书长”。(6月18日《南方都市报》)
超配23名“副秘书长”,类似的新闻,曾屡屡见诸报端,让人审美疲劳。比如,河南省新乡市曾配备有11个副市长,16个副秘书长和6个调研员;河南郸城县公安局领导班子多达16人,比公安部领导职数还多。与“副国级”老虎落马,民主生活会上流泪冒火等新闻相比,超配23名“副秘书长”,已很难吸引群众眼球。但群众的不关注,并非是由于不重大,而是对干部超配的麻木。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吉林省曾经是“减副”的好榜样。在2009年,吉林省免去6位省政府副秘书长的职务,成为中组部、中编办下发《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书长配备问题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后,全国第一个“减副”的省份。当初的好榜样,再一次沦为“后进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何“减副”成了压跷跷板的游戏,稍一松劲儿,就来一次回归原位。
其实,谈到“减副”原地踏步,有关部门总能找到一堆理由档枪,比如,机构调整、交叉任职、改为非领导职务等。诚然,在“减副”操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阻力。但中组部出台“减副令”5年后,有关部门还在原地压跷跷板,任何解释其实都是狡辩。毕竟,机构改革不等人,“减副”多拖一天,就意味着与之相配套的,工资、用车、办公等经费的浪费。有关部门,只要稍有点进取心、主动性,就不可能原地踏步。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减副”动了许多人的“奶酪”,地方政府不愿动、不想动,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糟糕的是,制度的漏洞,给了地方政府,可以不动的空间。《通知》虽要求“省级、副省级、地市级政府副秘书长的职数按不超过其同级政府领导班子副职的职数来掌握”,但并无硬性规定,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这就让地方找到了突破政策的后门,“减副”风暴一过,大量“副秘书长”,就可以通过“掌握”卷土重来。
因此,要让“减副”摆脱压跷跷板的游戏,就要给制度的漏洞打上补丁。首先,有关方面,必须尽快以法律的形式,给“副秘书长”们一个配额,决不能让地方政府通过“掌握”、原则上,随意让“副秘书长”发胖。其次,要完善监管的漏洞。组织人事部门要改变,“上边要求时雷厉风行,风头过后束之高阁”的管理方式,要通过常态长效的监管,在“副秘书长”刚出现超编苗条之际,就要坚决制止。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