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全国“打虎”“灭蝇”反腐狂飙推进,一批贪官像串花灯似地应声落马。针对其中一些平时在官场民间赚得“能干”“做事”口碑的贪官被抓,一些地方官场出现“做事的(官)出事,不做事的(官)反而没事”的论调,甚或衍生“这样(反腐)下去,官员吓得不敢做事”之类的危言耸听。
首先须当厘清,无论出事官员是否贴得上“能干”“做事”标签,其出事悉是因为屁股不干净有违纪违法贪腐行为;换言之,贪官出事被抓纯属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与是否“能干”“做事”云云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就算其确实是“能干”“做事”功臣,也断不可以将功补过以功赎罪。显然,有官员拿“做事的出事”说辞说事,无论是为贪官鸣不平,抑或是为庸官找借口,设若不是出于叵测用心,不妨将之视为将功补过陈腐心理和戴罪立功落后思维惯性发作。所谓“做事的出事,不做事的反而没事”,自然是徒费口舌说了白说。
不少公开曝光贪腐案例告诉我们,有些落马出事贪官之所以给公众留下“能干”“做事”的口碑,大多是因为他们善于伪装精通作秀长袖擅舞。其实,剥开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伪装画皮和表演面具,其处心积虑之企图,无非是觊觎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则,要面子不要里子大搞面子工程,藉以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大拆大建,苦心孤诣经营看得见的形象政绩,藉此为自己骗取政绩利益和“能干”“做事”口碑;再则,藉以“能干”“做事”带来大量项目工程,从而雁过拔毛经手不穷从中捞取源源不断的贪污收益。要命的是,居心叵测动机不纯的“能干”“做事”,必然导致违反科学的“乱干”“蛮干”和罔顾民意的“做错事”“做坏事”。一些地方上马PX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继而带出贪官,某落马贪官留下耗费巨资引发广泛争议和民怨沸腾的雨污分流“烂摊子”,稍加反思,违规“屁股指挥脑袋”、缺失第三方科学论证、罔顾和架空民意,难道不正是共性肇因吗?
也就是说,所谓“做事的出事”与“官员将不敢做事”压根儿无有必然联系,不值得我用心置喙,不妨一笑置之亦罢。我的问题是,真正须要正视和应对的倒应当是:“做事的出事,官员将不敢做事”论调粉墨登场的现实背景。现下,“做事的出事,官员将不敢做事”论调之所以在官场有市场甚至甚嚣尘上,恐怕不能回避现实制度成因和官场生态土壤。
应当承认,从理论上讲,“做事”的官员比“不做事”的官员更容易出事。一则,因为在“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腐败潜规则普遍作用下,“做事”官员相比“不做事”官员,被潜规则击倒的风险概率要高;再则,往往“做事”官员比“不做事”官员高调张扬,客观上,出现决策失误和得罪树敌的几率要比“不做事”官员高。事实亦然,拿官场屁股不干净的落马官员说事,“做事”官员确实比“不做事”官员更容易出事。回到现实,眼下一个不争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场确实存在“不做事”的太平官安稳官的生存土壤,相对于“贪官”,有人谓之“昏官”“庸官”“闲官”“混官”。庶几,这兴许便是“做事的贪官出事,不做事的反而没事”论调出笼的现实成因。
“做事的”贪官当然要依法严惩,不做事的“昏官”“庸官”“闲官”“混官”也不应坐视放过听之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做事的“昏官”“庸官”“闲官”“混官”贻害事业损毁形象的毒副作用,并不在“做事的”贪官之下。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使用的高频词是“抓落实”。他切中肯綮地指出:“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到这儿他加重了语气,“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总理更是一针见血地道破,“要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庸懒散的机关病。”“廉政和勤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勤政做不到,拿着俸禄不干事,也可以说是一种腐败现象。要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树立廉洁奉公、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让官场“做事的出事,官员将不敢做事”论调不再有市场,进而让“做事的出事”不再成为庸官尸位素餐的借口,让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看似荒唐其实不荒唐的论调少一些再少一些,说一千道一万,消弭制度机制积弊和像牛皮癣一样反复发作的潜规则才是根本。也就是说,只有用科学严苛的制度机制取代官场潜规则,才能保障“做事的”官员不出事,不做事的官员出事;只有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众对政府重大决策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和参与权,才能使“做事的出事,不做事的反而没事”不再成为贻笑大方的官场黑色幽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