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造假”缘于电视节目的急功近利

2014年05月16日 08:20   来源:红网   魏青

  昨日下午《舌尖上的中国2》看片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中,总导演陈晓卿回应了《舌尖上的中国2》中的疑似“造假”事件。5月12日,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在果壳网发表一篇博文,从植物学角度证明《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的镜头是嫁接的,认为片中藏族孩子所攀爬的是两棵不同的树,此行为照搬了BBC《人类星球》的故事架构。此次活动上,总导演陈晓卿承认了前后是两种不同的树。藏族孩子一开始爬的是一棵松树,后面拍摄时被换成了一棵十多米高的栎树,这是拍摄纪录手法的需要。他表示国外纪录片也使用这样的纪录手法,也存在类似争论。同时,陈晓卿表明欢迎大众严肃的批评。(5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舌尖2》的几多涉嫌“造假”行为以及重故事轻美食的喧宾夺主的不和谐现象,社会上的批评声不断出现,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这些批评声大都是从技术性和细节上给予了批评指正,笔者想抛砖引玉,从纪录片乃至电视节目的宏观大背景补充几个观点,以飨读者。

  其实,《舌尖2》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问题,首先是源于编导的盲目乐观。自从《舌尖1》好评如潮之后,在业内外的一片赞扬声中,编导开始飘飘然,不仅开始重视所谓的美食背后的“人”事,更开始重视商业性,这从《舌尖2》开始在网上销售关联的美食等营销行为就可见一斑,不管是什么样的节目,一旦开始飘飘然和追逐商业利益,就注定要出现问题。

  其次,《舌尖2》发力过猛。第一季的《舌尖1》单纯的美食获得成功后,《舌尖2》想当然地认为仅仅有单纯的美食还不够,还需要美食背后的故事感动人,于是开始喧宾夺主的离题万里,将美食节目拍成了亲情故事,结果不伦不类,两头都不讨好。而造成这一切,就是编导太想第二次成功,太想破纪录,太想出人头地,结果出现了发力的大跃进,由于发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招致不断吐槽。

  第三,是中国电视人的急功近利的缩影。一旦一部踏踏实实做成的节目获得了成功,马上就会出现续集乃至第二部、第三部等,但是轻车熟路好走,认认真真和踏踏实实做节目的宗旨难发扬光大,这从很多电视节目火了之后就心浮气躁的失败就可见一斑,最开始是为了艺术,后来就为了难以名状的各种各样的利益开始觊觎和绞尽脑汁,一旦有了歪脑筋,节目怎么能够体现出高质量呢。

  《舌尖2》真的应该开始好好总结,不要毁了《舌尖》的品牌,对于观众的吐糟、质疑和批评,不要总是盛气凌人的高高在上,动辄解释成符合纪录片的“国际惯例”,“国际惯例”不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学会虚心接受观众的挑刺和批评,同样是一种优雅的姿态,更是一种对电视观众的尊重,“怒其不争”也是一种爱意,学会说声“抱歉”和“对不起”乃至公开的道歉,不会名誉扫地,天塌不下来,反而会收获理解和尊重。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