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学教师,从教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了教授,并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近日,这则举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论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的网帖,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量关注。被指抄袭的10篇论文,至少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有的几乎全文由多篇参考文献组合而成。另有1篇未注明参考文献但内容几乎照搬另一论文。(4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职称评审时提供的论文,有多少是个人的真才实学,又有多少与个人研究成果有关,这估计不曾有人调查统计过。但可以肯定地说,职称评审时提交的论文,大多是应景之作,水分多,十年前甚至更早,“论文天下抄”的现象是十分普通而又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职称评审有没有必要提交论文,提交论文应当如何审查论文的真伪,评审单位和论文审查应承担什么责任,而不是直接怀疑和抨击提交论文的人,或把学术不端与个人品行等混为一谈。
现在的论文,同样存在抄袭,只不过现在只复制观点,论证过程和语言风格有些个性色彩,不容易一眼看出是抄袭。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论文,应当有所分析。那时,论文抄袭照搬现象所以明显,关键在于职称评审机制较为宽松。这是一种晋升机制,更是一种薪酬回报方式,大家都需要职称,评职称都是为了满足人事部门的考核、聘用等需要,论文只是一种附加性条款,而非必须条件,大家匆匆忙忙地赶几篇应景之作,很正常。
张世友原是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被指抄袭的10篇论文,均创作于其2010年1月调入重庆师范大学任教之前。网帖举报的第一篇抄袭论文被指抄自1995年的《高等农业教育》。这样小众化的学报,应该不是为展示个人论文水平,而是迎合职称评定需要。而10篇论文在当年没有受到质疑,未阻挡其职称从讲师晋升到教授,也未妨碍其前往新大学的执教之路,也印证了当时背景下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张世友认为,自己之所以被举报,可能是有些人恶意打击。目前,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处等部门已介入调查。这样的调查对张世友并不是公平的。如果张世友没有调离原大学,估计不会有人翻案;如果对张世友一个人的论文抄袭,影响他的前程,而不是对职称评审机制和张世友的个人能力提出质疑,也违反职称评审的时代特色常理。如果调查结果影响了张世友,那就应该有更多的人陷入论文抄袭的漩涡之中。当然,这些都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该追问的是究竟该如何缔造一个合理的学术环境和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论文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