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小男子汉?

2014年04月10日 07:32   来源:红网   苏小北

  上海市黄浦区与华东师范大学日前签订合作协议,上海市第八中学在高中学段探索建立男子中学,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的上海市八中男生班,依然是中国当下仅有的全是男生的班级。在最近的一次全区统考中,男生班的成绩已经远超全区平均分。(4月9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状元花异军突起,昔日状元郎风光不在;27个学生会干部仅剩两男,男女生干部比例何其失调;招聘人员降低男生标准,最终进入面试仍少得可怜……“男孩危机”迫在眉睫,上海八中的男生班伟大尝试映入眼帘,然而,男生班真能拯救男孩于危机之中吗?

  不可否认,上海八中的男生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站在优秀的女生阴影之外,男孩们获得了更多机会当学生干部、自由发言,甚至在成绩上也渐渐迎头赶上。这是难能可贵的成功尝试,但是否真正解决“男孩危机”,现在断言还为时尚早。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霍桑实验可知,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会改变行为倾向。作为教育试点,男生班是否值得推广仍待商榷。

  是什么让我们的小男子汉变得危机重重?这是我们解决“男孩危机”前必须要找到的“病根”。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冲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口诛笔伐。诚然,目前主流的评价体系,是以学业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不利于男生优势的发挥;而且将高水平雄性激素分泌的男孩一动不动地绑在教室里,是对男孩冒险好动天性的一种扼杀。我们可以说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摧毁男孩自信、影响男孩健康发展的凶残杀手,不过我们还不能就此忽视了其他潜伏的危机。

  父亲角色在男孩教育中的缺失,导致男性示范效应在大多数男孩中影响甚微。父亲角色不仅仅包括爸爸,还囊括着类似父亲角色的男教师等。当代社会,男性在家庭体系中,更多是在外获取生存资源的角色,而家庭教育的重担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母亲肩上。《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的火爆也体现出父权在家庭对子女影响式微而子女亟需父爱的滋养。同时作为教育“珍稀保护动物”的男教师数量也不容乐观,这样一来,学校的“阳刚教育”也大打折扣。试想在一个母性影响贯彻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中,怎能打造出我们的小男子汉?

  “拯救男孩”行动亟待打响,但绝非仅仅是教育改革就可以达到目的。父亲再忙,不要忘记陪陪孩子;学业再重,也记得放飞孩子活泼的翅膀;社会再危险,也得将孩子放进去锤炼。解决“男孩危机”,只有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形成合力,方能为我们的小男子汉们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戏言,“‘超女’男性化,‘超男’女性化,我们距离无性繁殖不远了”。希望这种戏言永远只是戏言。勿忘“因性施教”,希望我们的小男孩早日长成“男子汉”、“纯爷们”!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