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汉"班要避免陷入应试法的窠臼

2013年12月06日 09:51   来源:东方网   堂吉伟德

  攀岩、双截棍,这些以前在学校眼里的高危险运动项目,如今成为了学校特色课程。昨天来自朝阳区教委的消息,朝阳实验小学为了从小培养有阳刚之气的“爷们儿”,特为男生增设了足球、攀岩等7门“男子汉”课程。(12月5日《新京报》)

  中国同龄孩子的体质不但无法跟欧美国家相比,同日韩等近邻也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数十年下降,最新的国民体质报告显示,较之2000年,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也正是因为如此,为改变这一现状,任何政策层面的尝试与改进都值得鼓励。

  从将体育锻炼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到把学校体育纳入政绩考核,及至学生体质若连降三年干部考核将一票否决,到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到教育部将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到地方政府将学生体质与政绩挂钩,可以说,对于学生体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过,类似的尝试之前多有先例,从最早的“长跑进校园”活动,再到上海在7所中小学开设高尔夫课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长跑令”在诸多安全事故之下,已经悄然从各级学生运动会上消失,而体育成绩早在数年前就纳入了中考成绩,但其产生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并由此滋生了暗箱操作,以及加分乱象等问题。

  一边是各种升学考试之际,各种体育加分者不计其数,一边又是学生体质急速下降,状况堪忧。表面上,无论是将体育纳入中高考成绩,还是将其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能够发挥制度引导的作用。但若是不改变教育的思路与方式,很难实现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转变。

  虽然不可否认“男子汉”班的积极意义,但应看到,其出发点依然是为了实现“体质达标”。相比较而言,在国内,体育课是和“考试”连接在一起的:跑步是为了达标,跳远是为了及格……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细化的指标,攻克一项项指标的过程变得索然无味。然国外却少了很多功利,体育只是一种快乐的源泉,即便没有指标考核也实施得很好。

  确切的说,时下各地勃蓬兴起的体育创新,依然是基于“应试”的需要,一是学生为了更好的对付考试,使之不拖升学考试的后腿;一是教育官员和教育从业者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以便于在政绩考核中过关,在体质排名中不掉队。这种依靠行政强制的“缺啥补啥”的做法,即便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成效,但也未必符合素质教育的本意,并遵循着基本的教育规律。

  学生体质下降从根本上讲,还是应试教育产生的恶果。如果不能改变时下的教育体系,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落实,那么“缺啥补啥”的做法则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法律进校园”到“书法进校园”。再到“拯救汉语”,学校教育承载的使命太多,一个又一个“素质教育”的尝试,成了学生们沉重的负担。素质教育其实不是形式上的翻新,而是实质上的体现,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差异性,给他们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环境,并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体制顽疾,才能给教育松绑,也才能给孩子减负,“诗意成长”之下,包括体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