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以文件扼杀互联网金融 让人瞧不起

2014年03月20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谨言认为,文件规定都是打着保障金融安全的幌子,行着打压互联网金融创新之实。我吃不到的葡萄,也不能让别人吃到,这种酸葡萄心理,如果在传统金融行业蔓延下去,真不知大众的金融利益何时能得到维护。

互联网金融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很多人睡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看看PM2.5指数,刷刷新闻门户网站,再就是点开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宝,查查昨天收益了多少。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发生的变化。互联网购物,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享受便捷、安全、有退货保障的服务;互联网金融,让人们能够免去在营业厅拥挤、排队的苦恼,动动手指,轻松掌管自己的财务状况。可如今,这种种与民方便的技术变革,却有被一纸文件扼死的危险。

  先是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继而又传出包括“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等内容的管理办法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针对种种可能到来的暴风雨,支付宝在软件页面上发布声明:“基于我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跟监管部门的沟通,支付宝快捷支付用户申购和赎回余额宝,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请大家放心。”而在3月18日召开的阿里巴巴技术论坛上,马云则表示:“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看到马云的这句话,不禁想起曾在春晚走红的那句小品台词,“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无邪(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金融行业本应转型升级,让群众享受躺在家里“数钱”的便捷。可现实是,既得利益者躺在传统业务上继续“数钱”,却吝啬于为大众提供服务。当互联网金融的浪潮袭来,新公司带来更优质、便捷、廉价的服务之时,却遭到了传统势力的围剿。

  用文件打败对手,或许是战略上最好的选择,却让人瞧不起。以“维护消费者资金和信用安全”为借口,央行的种种文件,似乎还是以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为宗旨。正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的,“毫无疑问,监管层是出于防控风险的角度暂定这一办法,但这样的标准究竟有何根据,这种风险是否一定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则无从而知。”“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以不突破两个底线为前提:一是不能扼杀创新、降低金融服务效率;二是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保护工具。”

  可眼下来看,文件规定都是打着保障金融安全的幌子,行着打压互联网金融创新之实。我吃不到的葡萄,也不能让别人吃到,这种酸葡萄心理,如果在传统金融行业蔓延下去,真不知大众的金融利益何时能得到维护。

  历史的车轮无人能够阻挡,科技的进步也注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便捷,企业生存的动力靠的不是垄断的强势,而是思进取的变革。如果传统金融体系真想从大众的财富增长中分一杯羹,那与其想着怎么靠一纸文件挤兑别人,不如多想想自己如何创新改革,提升基本服务。(中国经济网网友 谨言)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郭施亮:过度监管恐扼杀互联网金融创新

     央行给火爆的互联网金融降点温不是坏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