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是世界性问题。有人说,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缔造经济腾飞奇迹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惨重代价:从沙尘暴到雾霾,从能源浪费到温室效应,从农田减少到草原退化,从城市的无序扩大到旅游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早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重要问题。
治理污染,首先要有魄力,要敢于面对。
2010年11月,中国政府承认中国为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国,这是面对的开始。只有直面这一问题,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只有树立民生乃国计之本的理念,才可能真正放下GDP情结,放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
我们更加欣喜地看到,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有如斩钉截铁一般,毫不打马虎眼。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铿锵有力地说:“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宣战,是直面困难的最高境界,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我们喊了这么多年,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环境污染甚至愈演愈烈。向污染宣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给自己退路,意味着战斗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念。
治理污染既要有魄力,更要有智慧。
向污染宣战,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深刻理解。环境乃民身所在、民心所系、民生所本。我们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国家的和谐稳定。而环境污染正是人民健康的杀手,是幸福生活的魔障,对外损害国家形象,对内无法给人民以交代。因此,治理污染不仅义不容辞,而且迫在眉睫,不来一场宏大的战役是不行的了。
向污染宣战,更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宏观意识与务实精神。如果说,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那么,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制度建设层面,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要求综合平衡,全面推进,不可偏废,则标志着党和政府建设新的制度文明的开始。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贡献。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而具体地指出:“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政计划。”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最新提交的修改稿,首次将降低PM2.5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纳入到立法予以明确。北京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
这一切,都让人民感到,党和政府对“美丽中国,和谐家园”郑重承诺的实现,一定将为期不远。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古国深厚的底蕴和一个人口大国非凡的凝聚力。我相信,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中国也将向世界表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先进的制度文明与卓越的治国能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