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球时代的新思维 依据差异互动的良性循环论

2014年02月19日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张曙光

  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既不是封闭的整体主义,也不是直线的进步主义,而是依据差异互动的良性循环论

  “新加坡一个城市区域的日益繁荣可能与匹兹堡附近的一个社区的贫困相关,后者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英国学者吉登斯描述的这一现代化的“逆反”现象,不仅成为全球化浪潮的一个写照,也让我们进一步思索:全球化给人类本身带来了什么实质变化?

  简单说,这一变化就是人类已经被现代化带到“全球时代”的大门口。虽然,西方在人才、资本、知识和科技诸方面仍然拥有较大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依旧明显,但无可置疑的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不断上升,特别是互联网、跨国公司和世界城市对民族国家界限的突破,近代以来单向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不平等国际关系模式,逐渐失去了合理性并接近终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共时而又异质、多元而又互依的双向作用的动态格局正在形成。

  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认为,过去那种同质化和单一性的现代化,已经让位于相对化、复杂化和不确定的全球化了。随着科学技术及交往手段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日益面临多文化和多种族问题,个人观念因性别、民族等因素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决定人类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空前严重。他为此提出了思考全球化的新的框架,即“民族社会”“个人”或“自我”“民族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全人类”。对我们来说,将这个思考框架修改为“个体”“共同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这四大维度,能更好地帮助中国人理解和应对正在到来的全球时代。

  “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是当代最为显著的两个维度。“人类”这个过去还比较抽象的概念,正随着各民族的相互依存而变成经验事实,反过来要求人们超越本民族中心,一视同仁地看待各民族的相互关系,推动全人类的公平正义。由于全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以邻为壑”之类损害别人的行为,到头来几乎都会指向自己。资源和空间有限的地球,客观上要求人类改变自私贪婪的物化取向及相互敌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文明意识。

  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的“个人”及其“共同体”,这两个维度也不可小觑。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会发现:自由和平等的公民权其实是全球性问题。只有尊重自然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依据文化认同、道德信念、科学研究、艺术创造以及兴趣爱好结成共同体,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平等权利,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达到和谐。

  全球化时代,我们仍然要向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一切先进文化学习,更要谨记,历史正为我们首创精神的发挥提供现实可能。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全球时代的新思维。在哲学理念上,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既不是封闭的整体主义,也不是直线的进步主义,而是依据差异互动的良性循环论,承认差异、尊重多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家国情怀、天下意识,这样才能将过时的非友即敌、你死我活的极性局面,转换提升为共生共荣、和而不同的境界。

  时代要求于我们的,是将思维的触觉伸向未来,以高远的眼界与智慧,去透视和把握我们的命运与使命。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