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公租房更应兼顾人文关怀

2014年01月29日 07:19   来源:红网   胡三金

  近日,广州市首批2000多套公租房迎来市民踩点。其中,位于天河区珠吉村安厦花园D-2栋的“三室一厅”户型在市民中引发不少争议,这类户型的房屋建筑面积49.26平方米、使用面积39.4平方米,最小的一间不到4平方米,遭到一些市民吐槽:“只能摆下一张床。”(1月28日新华网)

  袖珍公租房的新闻一出,立刻引来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由于户型太“奇葩”继而又引来网友们排山倒海式的吐槽,尤其是新闻中3房1厅公租房的房间仅仅比身高1.75米的男子的臂展长一点的图片,看来让人觉得特别心酸。“房子太小很没尊严”、“能做饭不能洗碗”、“摆得下床摆不了柜”……面对公众的种种发难,官方的回应是该设计是为了满足一家三代同住的需求。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公租房都按“50平米以下”的面积进行建设,一些群众反映“一家三代”同住人口较多,希望在一套房内多设计几个房间。

  诚然,公租房是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公租房是保障房的一种,注重的是保障功能,不应与商品房看齐,但这种过于袖珍的公租房难道就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吗?

  笔者认为,公租房“鸽子笼”式的设计有一定的道理,一来袖珍的户型或许不易成为个别具有特权、思想不正之人的垂涎之物;二来袖珍的户型可以使更多的困难人群得到保障;三来房小面积紧凑,可以防“骗租”。这样的考虑都是为了使公租房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设计者也是煞费苦心,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家似乎并不领情。

  设身处地想想,假如明天是我们即将住进公租房,看到如此狭窄的房间,甚至需要特制一些小规格的家具才能摆进房间,当我们只能安慰自己“有房住就不错了”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近些年来,部分地方的公租房成为租不出去的“空房”,除了准入门槛过高、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之外,也与单套面积太小、居住空间过于狭窄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只有在保障房工作中兼顾人文关怀才能真正使这项公共福利真正惠及住房困难的人群。

  公租房未必要一味求小,保障公租房充分发挥功能的前提是户型设计合理,因此在公租房的建设和设计上应运用空间叠加的理念有效提高房屋使用率;同时出台配套的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规定,按照人均住房面积的标准修建不同户型的公租房,或许更能满足不同租户的需求。

  保障房建设的是舒心工程,而不是窝心工程。要让群众“住得有尊严”,要让公租房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不仅需要严格的规定护航,也需要足够的人文关怀来解困难群众之忧。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