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不必去凑春晚的热闹

2014年01月27日 07:37   来源:红网   叶匡政

  前些日子,听到崔健要上春晚,一时失语,就像猛然听闻初恋情突然变身为卖笑女,个中滋味,难以言表。直到这两天,他的经纪人接受采访明确称“崔健不会上春晚”,才有了评说的欲望。

  我想崔健不反对上春晚,与他特别在意年轻人有关,但其实今天的年轻人,并不在意崔健上不上春晚。因为春晚对他们来说,早变得可有可无了。倒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尤其是曾经的摇滚迷,对崔健上不上春晚很在意。稍微懂点摇滚的人,都会明白“摇滚教父”四字的含义,崔健能有今天的江湖影响,与他所代表的反叛精神及对主流舞台的拒斥,有很大关联。一旦上了春晚,崔健在当下“符号”价值自然减弱。

  40多岁的中国人,或许到前些年才真正理解,崔健所唱的“一无所有”四字对那个年代的意义。那时的人们,虽有一腔快意恩仇的激情,有狂热而朦胧的内心躁动,但对即将到来的一切,仍然是茫然而混沌。崔健的《一无所有》就像一团火球,投在了国人精神与情感的干柴上,引起任何电光石火的反应,我看都应被视作正常。

  还记得从录像中,第一次看到崔健亮相的经典镜头。1986年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崔健蹦上了舞台,他穿着一件显长的黄军装,敞胸露怀,里面白衬衫随意翻到外面,像脖子搭了条白毛巾。白裤管一高一低,一只裤脚嵌在袜子里,似乎没来得及拽出来。就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头发遮住双眼的家伙,用声嘶力竭的呐喊发出了那一年的最强音。台下的一万多名观众,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但都跟在后面齐声高呼:“我这就跟你走!”

  这沙哑的歌声,喊出了一代人的心声,那是对历史的诘问、对自由的呼唤,也是对现实的不平,对自我的信任。那些追随者,如今已不会像以前那样呐喊奔跑了,时光俘虏了大多数人的激情。他们或沉浸在体制的甜蜜中,或成了财富的盟友。很多人只在听到崔健的歌声时,才能重新回忆起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今天,崔健的歌不仅被视为中国音乐的良心,也代表了一代人对自己青春与心灵的祭奠。

  突然,这个有精神象征意味的人物,要登上另一个带着象征意味的舞台——春晚,很多人表示不适,完全是正常的。在很多人看来,崔健如果上春晚,不是代表春晚开明了,而是说明崔健也有被时光俘虏的时候。

  30多年来,春晚早被成功改造成为一个国家仪式,国家意志将这台晚会中的团圆变成团结、家庭富裕变成国家繁荣、亲人祥和变成民族复兴,亲情爱情变成爱国之情。由于现代生活中公共仪式越来越少,春晚便成了中国每年最隆重的一个公共仪式。在这里空间似乎消失,天涯海角的人守着一台机器,在心理上加入到这场仪式中。在这里,亲身参与变成了实时旁观,自主体验变成了被动感受,民众对家庭的期望变成了对国家的想象。

  哪怕用再多的多媒体技术,舞台再眩目、宏大,春晚的修辞方式从来不会有任何改变。任何表达和情感,只有符合了国家意志,才能在民众面前得以展示。春晚中那些欢笑歌舞的个体,努力塑造的不过是一种经过修饰的公共情感。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些极尽歌功颂德的主旋律歌曲中,如果突然间冒出崔健沙哑的歌喉,会是怎样一番滑稽和诡异的景象。

  崔健的经纪人尤尤在微博写道:“坚持他想坚持的,改变他想改变的,反正他不低头,他是崔健”。这确是崔健曾经的特征。演艺明星对春晚的态度不外乎三种:义无返顾的,多为当红明星;小心谨慎的,是因名声不够;拒之千里的,才是大彻大悟。像陈佩斯、朱时茂等笑星,早就明白了拒上春晚的意味,我想崔健不会不明白。过去坊间说,冤上访,闷上网,央视春晚如战场。对这个如战场一般的春晚秀场,崔健当然没必要去凑这个热闹!

  那一群人的狂欢,不过是为了让所有人在除夕夜,感受到自己的孤单。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