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数据“打架”不如提前挤掉水分

2014年01月17日 07: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钟的

  每逢岁末年初,各项官方年度统计数据出台之时,就是一场数据大战上演之日。最新的战火蔓延到了环境领域,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市气象部门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出现超过188个霾天,而该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则告诉我们: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6个。据青岛气象局的解释说,两个部门的衡量指标不同。

  在广州,刚刚出来的一个“打架”数据是房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11月广州房价同比上涨20.9%,环比上涨0.8%。而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公布的消息说,房价环比大降10.6%,同比下降7.1%。《南方都市报》报道称,从当年10月开始,广州市在房价统计中,加上了从化和增城两个县级市,成功拉低了平均房价。

  自1985年国家建立GDP考核制度以来,数字式政府绩效考核,成了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如今,单一的GDP政绩观,似乎正在慢慢被更多复杂的指标所取代,但无一例外的是,统计数字在各项指标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践中被考核的政府机关往往就是数据统计的实施者,他们当然不乏让数字“更好看”一点的动力。因为上下级政府可能会对同一指标分别进行统计,不同部门也会对一项指标展开独立核算,导致官方数据发布经常出现上下级、部门间“打架”的怪事。

  从表面上看,这种屡见不鲜的数据“打架”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统一口径”成为相关部门不约而同的选择。如201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就力推GDP“下算一级”制度,为的就是避免各省GDP汇总后的结果远远超出国家公布数据。今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更是表示,要在2015年前实现全国统一核算GDP。暂且不论这项工程能否最终实现,“统一口径”依然是以数据为依据,数据不“打架”并不意味着数据没有水分。

  长期以来,政府绩效考核方式多是体制内自己出题自己回答。考核指标越来越细化当然是好事,但民众对绩效考核具体有哪些项目未必摸得清,相关部门也太容易用类似“衡量指标不同”的技术理由来应付问题。老百姓关心的实事未必能及时列入绩效考核,公众也缺乏渠道表达心目中的政绩观。将民意引入绩效考核,方能扭转数据考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形成公众与政府间不同级别部门的良性互动。今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裁判,不能只有上级部门,而应广泛倾听舆论意见,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更有责任介入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数据统计的监督中。

  当然,数字是现代社会科学评判事物的主要标准。为避免考核对象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不妨引入第三方考核力量,采用上级政府购买数据统计服务的方式,外包给有资质的公司来做。同时,尊重社会力量的监督职能,与其坐等“权威”指标“打架”后成为笑柄,不如提前利用社会监督挤掉自己的水分。例如,现在各类空气污染APP软件尽管指标不同,却提供给公众更多元的参考数据,这将有助于抹去统计中那些并不存在的蓝天。此外,不能等到数据“打架”才被动地引发公众关注,应主动邀请老百姓“学习”绩效考核项目,通过媒体把各项考核指标计算方式解释清楚。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