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求人花钱,不是冷笑话

2014年01月15日 13:42   来源:中国网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财政都是被求的对象。编制预算要求财政,按计划拨款要求财政,增加开支要求财政,最后决算也要求财政。不然,财政部门也不会被别人称作为“财神爷”。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如今,财政竟然也要求人了。而且不是求企业、求税务部门,而是求花钱的人,希望他们赶紧将钱花掉。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记者在采访东部某发达省份一地级市财政局预算局局长时,该局长感叹道,“我天天都求着教育局长花钱。”

  这显然不是冷笑话,而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的现象。而且可以肯定,这种现象决不是个别。因为,钱不花出去,就要作为年度结余转到下年度。而按照现行预算编制方法,结转到下年度的资金,必须全部纳入到下年度资金预算计划,且被结转的单位或项目,就少了一块资金,并在下年度预算编制时,要在其中扣除。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钱花不完的现象呢?难道部门在花钱过程中真的厉行节约到如此地步吗?显然不是如此。

  按照相关方面的说法,这是许多项目没有及时结算造成的,如政府采购需要有一段时间,有的工程款因为审计没有完成而不能及时结算等。

  结算不及时,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从总体上看,这样的现象决不是钱花不出去、财政局需要求人花钱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预算缺乏刚性,预算编制太过草率,预算执行也没有规矩。

  众所周知,预算是财政资金规范使用的最主要手段,无论是预算编制还是执行,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按照项目需要和时间进度等安排。国外的预算编制,常常是非常复杂、非常漫长的过程。往往是,早在上上年度的8、9月份,就要对下下年度的预算开始编制和调研了。而当预算送到议会预算审查委员会后,审查起来也是时间很长、要求很高,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一旦发现问题,也必须及时纠正。而预算编制工作一经议会通过,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调整。否则,会受到质询。

  但是,从我国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情况来看,往往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将预算编制完了。而人大在审议预算时,也只是人大财经委用很短的时间进行审查,且财经委员会的成员很多也不专家,没有能力对预算进行审查。到了执行环节,则有时也不能按照项目进度与预算计划办事,项目实施单位想什么时候花钱就什么时候花钱。更重要的,预算超计划执行的现象比比皆是,且基本上都是突破预算。突破预算以后,则政府领导一支笔,就可以通过财政将缺口补上,人大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的预算追加。

  如此一来,到年底钱花不出去、财政求教育部门花钱也就很正常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社会各方要求预算公开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关方面也开始逐步将预算公布于众。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预算公开,对预算约束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因为,公开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情况以及预算编制结构等也是大相径庭。更多情况下,“大”预算满足了,“小”预算却问题很多。特别是在决策时出现违规和超预算现象,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到底有没有将这些不合理的开支从预算中剔除,对违规者有没有予以处理等,公众并不知情。就象中央预算公开时,某机构出口经费远超预算一样,他们的缺口是谁弥补的呢?为什么不向社会公开呢?

  所以,财政求人花钱,与其当作一个冷笑话,不如是对预算刚性问题的一个讽刺。何时才能不让这样的冷笑话出现,值得思考。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